[發(fā)明專利]一種基于單反射面天線的GEO SAR衛(wèi)星成像方法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2011022751.5 | 申請日: | 2020-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2730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5 |
| 發(fā)明(設計)人: | 張慶君;張洪太;倪崇;趙秉吉;呂爭;朱宇;劉波;楊思全;劉杰;劉立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 |
| 主分類號: | G01S13/90 | 分類號: | G01S13/9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高會允 |
| 地址: | 100094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反射 天線 geo sar 衛(wèi)星 成像 方法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基于單反射面天線的GEO SAR衛(wèi)星成像方法,屬于高軌微波成像衛(wèi)星總體設計領域,能夠不進行姿態(tài)調整,針對相控陣饋源單發(fā)射面天線的GEO SAR進行波束設計,僅通過距離向電掃描覆蓋所有入射角范圍。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包括如下步驟:S1、根據天線最小不模糊面積和分辨率的要求,選擇天線口徑,根據天線口徑,選取天線焦距。S2、根據入射角要求,推算下視角范圍,得到天線所需達到的掃描范圍;SAR下視角和入射角的對應關系為其中,θ為入射角,α為下視角,H為軌道高度,Re地球半徑。S3、設置天線饋源,以形成天線所需達到的掃描范圍,進行衛(wèi)星成像。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基于單反射面天線的地球同步軌道合成孔徑雷達(Geosynchronous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簡稱GEO SAR)衛(wèi)星成像方法,屬于高軌微波成像衛(wèi)星總體設計領域,尤其涉及具有距離向掃描能力的基于單反射面天線的GEO SAR衛(wèi)星波束設計方法。
背景技術
1978年,K.Tomiyasu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Administration,簡稱NASA)合作(項目編號NAS-2-9580),首次提出了GEO SAR 的概念,并對GEO SAR進行了初始的參數分析。
相比于低軌合成孔徑雷達(Low Earth Orbit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簡稱LEO SAR)而言,GEO SAR的最大優(yōu)點是成像范圍大、重訪時間短:例如GEO SAR的重訪時間最長為一天,而LEO SAR的重訪時間一般為3~10天甚至更長。但是,GEO SAR的合成孔徑時間與所需的發(fā)射功率和天線尺寸等都比LEO SAR 大很多,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難以實現。因此在隨后的一段時間內,關于GEO SAR的研究工作呈現停滯狀態(tài)。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隨著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關于GEO SAR的研究工作再次進入活躍期。在NASA的支持下,美國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簡稱JPL)對GEO SAR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地球同步軌道系統(tǒng)關鍵技術與應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2001年,美國JPL提出了一套GEO SAR衛(wèi)星方案。GEO SAR由于其高度所帶來的天線面積非常大,利用現有的技術將使得有源相控陣天線重量非常高,這對發(fā)射平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荷,因此必須減小天線重量。在天線面積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減小天線質量密度來實現。美國JPL提出的解決減小天線質量密度的方法是采用薄膜材料作為天線材料,并于2003年給出了 30m×30m L波段薄膜相控陣大天線的概念設計。
該衛(wèi)星設計采用口徑為30m的平板式相控陣天線,相控陣基板為柔性的可折疊材料,在運載發(fā)射時可收攏。衛(wèi)星采用一個可展開的桁架結構,12個可展開桿件在入軌后展開為一個平面,中間設一個撐桿并用拉索與以上的12個橫桿相連。整個結構就像一個中心桿穿一個平面圓盤。為了能夠在任何的光照條件下滿足載荷極其巨大的發(fā)射功率,衛(wèi)星采用了一種圓錐加圓錐底面的太陽電池片排布方案,以保證在任何軌道傾角、任何光照條件下衛(wèi)星都可滿足載荷的功率需求。
目前針對相控陣饋源單發(fā)射面天線的GEO SAR進行波束設計,均需要進行姿態(tài)調整,因此目前亟需一種無需進行姿態(tài)調整進行饋源設計以覆蓋所有入射角范圍的方案。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基于單反射面天線的GEO SAR衛(wèi)星成像方法,能夠不進行姿態(tài)調整,針對相控陣饋源單發(fā)射面天線的GEO SAR進行波束設計,僅通過距離向電掃描覆蓋所有入射角范圍。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包括如下步驟:
S1、根據天線最小不模糊面積和分辨率的要求,選擇天線口徑,根據天線口徑,選取天線焦距。
S2、根據入射角要求,推算下視角范圍,得到天線所需達到的掃描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未經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2275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G01S 無線電定向;無線電導航;采用無線電波測距或測速;采用無線電波的反射或再輻射的定位或存在檢測;采用其他波的類似裝置
G01S13-00 使用無線電波的反射或再輻射的系統(tǒng),例如雷達系統(tǒng);利用波的性質或波長是無關的或未指明的波的反射或再輻射的類似系統(tǒng)
G01S13-02 .利用無線電波反射的系統(tǒng),例如,初級雷達系統(tǒng);類似的系統(tǒng)
G01S13-66 .雷達跟蹤系統(tǒng);類似系統(tǒng)
G01S13-74 .應用無線電波再輻射的系統(tǒng),例如二次雷達系統(tǒng);類似系統(tǒng)
G01S13-86 .雷達系統(tǒng)與非雷達系統(tǒng)
G01S13-87 .雷達系統(tǒng)的組合,例如一次雷達與二次雷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