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溶解銠粉的方法及得到的銠溶解液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20308.4 | 申請日: | 2020-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427036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03 |
| 發明(設計)人: | 董巖;李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22B11/00 | 分類號: | C22B11/00;C22B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馬營營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溶解 方法 得到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溶解銠粉的方法及得到的銠溶解液,所述方法包括:先利用濃硫酸和濃硝酸預處理所述銠粉得到預處理液,然后向所述預處理液中加入強氧化劑進行加熱處理,最后經后處理得到銠溶解液。濃硫酸與濃硝酸的體積比為1:(1.5~6),基于1g銠粉,濃硫酸的用量為15~40mL,基于1g銠粉,所述強氧化劑的用量為25~60mL。本發明采用強酸和強氧化劑對銠粉進行直接溶解,與合金活化溶解法相比,這種方法由于對銠粉直接進行溶解,不需要加入其它化學元素,避免了其它元素的干擾。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貴金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溶解銠粉的方法。
背景技術
銠作為一種貴金屬,在石油化工行業和冶金工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銠膦絡合催化劑應用于氫甲?;I域,由于這類催化劑具有催化活性高、選擇性好等特點,在化工生產中一直是重點。
貴金屬銠粉致密、化學惰性、活性低、非常難溶,這直接影響了銠膦催化劑的制備和收率,會造成嚴重的浪費,導致經濟損失。銠的溶解是冶金科技中重要的前沿技術和難題,目前銠的溶解技術主要有電化學溶解法、微波消解法、硫酸氫鈉-稀酸溶解、合金活化溶解法等。其中,合金活化溶解法比較普遍,這種方法是將鐵、鋅等金屬與銠在高溫下熔融形成合金,再用稀酸除去賤金屬,用強氧化性酸溶解得到銠溶液,進行分析或者提純,這種方法缺點是要引入其他金屬元素,而且步驟較多,周期較長,會最終影響銠膦催化劑的制備。
現有文獻中涉及對難溶銠粉通過氯金酸溶液溶解銠,氯金酸溶液和銠粉在特定條件下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銠粉被氧化溶解生成H3RhCl6溶液,而溶液中的氯金酸被還原生成海綿金粉。但是,其采用的原料氯金酸價格較高,不適合大量應用。
現有文獻中也涉及電化學溶解銠,稱取0.6g銠粉放入電解池中,隨后向電解池中加入適量8mol/L鹽酸,將電解池放入油浴中,調節到所需溫度。組裝好電路,選擇不同直徑石墨棒為電極,連接電流表,設定電壓3~5V,電解反應進行,電解一段時間后停止取樣測銠溶解度。但是該方法需要應用特殊的電解設備。
現有文獻中涉及采用水溶液氯化法,在鹽酸-氯酸鈉體系中溶解銠粉,考察了反應溫度、酸度、氧化劑用量、時間、液固比等因素對銠溶解率的影響。結果表明,濃鹽酸升溫至85℃后開始加氯酸鈉,酸度為8~9mol/L,飽和氯酸鈉溶液用量為250mL,液固比為45mL/g,反應時間2h,銠粉的一次溶解率達到95%以上。但是,該方法的溶解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中國專利CN106011495A公開了一種銠粉的溶解方法,按以下步驟完成:(1)混合:將銠粉與賤金屬粉末按一定的質量比混合;(2)機械活化;(3)酸溶賤金屬:將步驟(2)所得的混合物料采用鹽酸溶出賤金屬,固液分離后獲得銠物料;(4)銠的溶解:將步驟(3)所得的銠物料置于超聲波溶解反應器中采用王水溶解,銠粉的溶解率大于95%。本發明采用機械活化與超聲波協同作用提高銠的溶解效率,銠粉與賤金屬粉末混合通過機械活化,使銠與賤金屬合金化,銠晶格產生缺陷,原子間結合能減小,晶格內能增加,反應活性增強;再通過超聲波輔助王水溶解,加速了銠的溶解,縮短了溶解時間。本方法步驟較多,不易于后期工業化應用。
因此,開發出一種快速、高效溶解銠粉的技術就十分重要了。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溶解銠粉的方法,先通過濃硫酸和濃硝酸消解銠粉,再加入強氧化劑加強溶解反應,這種方法能夠高效、經濟地溶解銠粉。
(1)一種溶解銠粉的方法,包括:先利用濃硫酸和濃硝酸預處理所述銠粉得到預處理液,然后向所述預處理液中加入強氧化劑進行加熱處理,最后經后處理得到銠溶解液。
(2)根據上述(1)所述的方法,其中,濃硫酸與濃硝酸的體積比為1:(1.5~6),優選為1:(2~5)。
(3)根據上述(1)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1g銠粉,濃硫酸的用量為15~40mL,優選為20~35mL。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2030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