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生豬標準化與放養結合的養殖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17233.4 | 申請日: | 2020-09-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9334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2 |
| 發明(設計)人: | 蔣志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蔣志華 |
| 主分類號: | A01K67/02 | 分類號: | A01K67/02;A23K50/30;A23K10/30;A23K10/37;A23K10/2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2510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生豬 標準化 放養 結合 養殖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生豬標準化與放養結合的養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S1、豬場建設;S2、豬舍消毒:消毒液為百毒殺,濃度為0.01?0.03%,對豬舍進行全局噴灑;S3、生豬放養;S4、飼養管理:每天早上將生豬趕至野外養豬場讓其在野外覓食植物根、莖、葉,覓食5?6小時后,需投放牧草,傍晚趕回豬舍前,需使用35?40℃溫熱的巴氏消毒液沖洗生豬,沖洗10?15min,并保證生豬干凈,每天晚上投喂精料作為補充食物。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生豬標準化與放養結合的養殖方法,與傳統技術相比,該方法將豬舍內標準化養殖和野外養豬場的放養結合的方式,既能提高生豬的存活率和生長速度,又能滿足生豬的運動量,有利于生豬健康生長,提高肉質,增加經濟效益。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豬養殖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生豬標準化與放養結合的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養豬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豬肉及其產品關乎國計民生,關乎國民經濟發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城鄉市場供應,也是促進農村富裕、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隨著規模化養殖的迅速發展,生豬養殖業逐漸向規模化,但是標準化養殖不能滿足生豬生長所需的健康環境,生豬活動量不足,飼養過程中生豬易生病,不利于提高生豬肉質,為此,我們提出一種生豬規模壞環保養殖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生豬標準化與放養結合的養殖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生豬標準化與放養結合的養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豬場建設:選擇附近無污染,草本植物豐富的坡度小于20°的小山坡或林地用作野外養豬場,沿豬場周圍建設圍欄;
選擇陰涼干燥的平坦處建設豬舍,豬舍內設有風機、濕度調節器、取暖器,豬舍設置有門連通野外養豬場,野外養豬場和豬舍內均設置有喂食槽、飲水槽;
S2、豬舍消毒:消毒液為百毒殺,濃度為0.01-0.03%,對豬舍進行全局噴灑;
S3、生豬放養:選擇健康的2-3個月的豬仔放養至豬舍,定期給豬仔注射疫苗,注射期間要用抗應激藥物飲水,如用亞硒酸鈉、維生素E、維生素C連用3天,中間一天免苗,可選用康巴斯在豬舍內定期消毒;
S4、飼養管理:每天早上將生豬趕至野外養豬場讓其在野外覓食植物根、莖、葉,覓食5-6小時后,需投放牧草,傍晚趕回豬舍前,需使用35-40℃溫熱的巴氏消毒液沖洗生豬,沖洗10-15min,并保證生豬干凈,每天晚上投喂精料作為補充食物。
優選的,所述步驟S1中豬舍內修建保育欄,采用刮糞板清糞工藝的豬舍要每隔4-6小時左右定時刮糞一次,糞便做農用肥給牧草提供養分,牧草收成后粉碎無氧發酵制成青貯料;
當豬舍外界氣溫達到10℃-25℃的氣溫季節時,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風方式來提高空氣質量;冬季溫度低時,需要利用風機來進行通風。
優選的,初生仔豬一周內豬舍溫度應控制在32℃-35℃,以后每周降低2℃,保育豬舍溫度控制在22℃-27℃,肥育豬舍溫度保持在17℃-20℃、產房的溫度不能超過25℃。
優選的,所述步驟S4中的牧草為黑麥草、南瓜、南瓜藤、玉米秸稈、空心菜、蓮花白、紅薯藤、苜蓿、青菜中的一種或幾種,精料由以下重量份原料組成:38-43份玉米、18-26份麥麩、8-10份米糠、5-8份豆粕、12-15份骨粉、0.3-0.5份食用鹽。
優選的,所述步驟S4中,生豬趕至野外養豬場后需保證每畝野外養豬場放養8-10頭。
優選的,夏季每隔3-5天用清水清洗豬舍,冬季豬舍內鋪設有厚度為10-12cm的墊草,每隔5-8天更換墊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蔣志華,未經蔣志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1723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分布式高精度頻率同步測試系統
- 下一篇:注塑模具加工過程中的組模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