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抗收縮線纜、信號傳輸系統以及線纜生產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14941.2 | 申請日: | 2020-09-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69231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9-05 |
| 發明(設計)人: | 陳敏;趙海龍;李想;黃時康;苗云鳳;駱殿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特發信息光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6/44 | 分類號: | G02B6/44;H01B7/18;H01B7/28;H01B7/29;H01B13/00;H01B13/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鍾維聯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579 | 代理人: | 安娜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收縮 線纜 信號 傳輸 系統 以及 生產 設備 | ||
本公開一種抗收縮線纜、信號傳輸系統以及線纜生產設備,該抗收縮線纜包括外護套和至少一個單元纜;其中:所述至少一個單元纜容置于所述外護套內;所述單元纜具有N/2個子纜,其中N為大于1的整數;所述子纜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纜分支,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纜分支具有一體成型的抗收縮護套,所述抗收縮護套以一體成型的方式順序或相鄰相連。通過實施本公開的技術方案,能夠有效降低線纜生產成本,并提升線纜的抗收縮性能。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光電信號傳輸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抗收縮線纜、信號傳輸系統以及線纜生產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通信信號傳遞過程中,常采用多子單元分支結構光纜、電纜以及光電復合纜。其中,子單元一般采用單根圓形結構。
以常規四單元分支結構光纜為例,該光纜一般采用四根獨立的圓形單元纜絞合加外護套而成,生產時需要先生產四個圓形單元纜,成纜護套時也需要四路絞合放線。本公開的發明人經過大量的調研發現,該線纜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1)生產效率低,制造成本高;
2)四單元絞合加護套成纜后,由于各單元線纜之間存在不一致性,使得線纜內的加強件受力不均,進而影響線纜的拉伸性能;
3)單根圓形單元線纜一般尺寸比較小,單元線纜護套高低溫循環收縮比較大,線纜的溫度衰減性能也相對較差,特別是帶有光纖單元的線纜產品。
需要指出的是,調研發現所有類似結構的線纜都存在此類共性問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公開提供一種抗收縮線纜、信號傳輸系統以及線纜生產設備,可降低線纜生產成本,并提升線纜的抗收縮性能,至少部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為此,本公開披露一種抗收縮線纜,該抗收縮線纜包括外護套和至少一個單元纜;其中:所述至少一個單元纜容置于所述外護套內;所述單元纜具有N/2個子纜,其中N為大于1的整數;所述子纜具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纜分支,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纜分支具有一體成型的抗收縮護套,所述抗收縮護套以一體成型的方式順序或相鄰相連。
作為一種可選實現方式,線纜為光纖時,子纜分支光纖的最小彎曲半徑Rh與光纖正弦分布曲線的節距成正比,與子纜分支光纖自由度成反比。
作為一種可選實現方式,所述子纜分支光纖的最小彎曲半徑Rh與光纖正弦分布曲線的節距成正比,與子纜分支光纖自由度成反比的關系表達式為:式中Re為子纜分支光纖自由度,Rh取值大于或等于40mm。
作為一種可選實現方式,順序或任意相鄰的兩個子纜分支護套組成8字型。
作為一種可選實現方式,上述子纜分支護套的圓心依次連接形成三角形、多邊形、圓形;或者,所述子纜分支護套的圓心呈矩陣狀排列。
作為一種可選實現方式,上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纜分支護套的外徑相等。
作為一種可選實現方式,上述至少一個所述子纜分支護套的外徑與其他所述子纜分支護套的外徑不同。
作為一種可選實現方式,上述線纜還可包括:
鎧裝層、屏蔽層、和/或包帶,由外到內依次設置于所述外護套內部;
加強件,填充設置于所述外護套與所述單元纜之間;或者,所述加強件填充設置于所述鎧裝層、所述屏蔽層或者所述包帶與所述單元纜之間。
作為一種可選實現方式,上述子纜的抗收縮護套內部設置有纖芯、導體、填充物和/或加強件;所述抗收縮護套與所述纖芯之間設置有加強件或填充物;和/或,所述抗收縮護套與所述纖芯導體之間設置有加強件或填充物。
可選的是,至少一個子纜護套內部設置有光纖光纜或金屬導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特發信息光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特發信息光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1494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