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型高效的鎂空氣電池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11016.4 | 申請日: | 2020-09-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5191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29 |
| 發明(設計)人: | 賈丹丹;楊澤文;楊玉勛 | 申請(專利權)人: | 鹽城維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12/06 | 分類號: | H01M12/06;H01M12/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24000 江蘇省鹽***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高效 空氣 電池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型高效的鎂空氣電池,包括殼體,殼體內包括電池腔和設置在電池腔下方的電解液過濾腔,電池腔內兩側分別間隔設有若干正極極板,正極極板之間安裝設有若干鎂負極極板,鎂負極極板上貫通有若干通槽,電池腔內填充有電解液,電池腔底部開設有安裝有閥門的出液口,電解液過濾腔內設有過濾機構,電解液過濾腔的側部與電池腔通過開孔板連通。本發明可提高金屬鎂與電解液的接觸均勻性、反應充分,金屬鎂的利用率高,可降低電解液中的Mg(OH)2濃度,提高鎂空氣電池中電化學反應效率,進而提高鎂空氣電池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高效的鎂空氣電池。
背景技術
鎂空氣電池以空氣中的氧氣作為正極活性物質,鎂或者鎂合金作為負極,氧氣通過擴散作用到達氣-液-固三相界面與負極發生反應放出電能。鎂空氣電池的原材料鎂儲量豐富、性價比高并且無污染,因此被稱為是“面向21世紀的綠色能源”。
鎂空氣電池的結構為在密封的殼體中,由一片金屬鎂負極極板和一片正極催化劑組成,在使用過程中,金屬鎂發生電化學反應,化學能轉變為電能,因為金屬鎂負極極板有正、反兩面,均可以參加電化學反應,而傳統的鎂空氣電池中鎂負極極板都是一塊整極板,其上未有開孔,使得金屬鎂負極極板正反兩面的電解液無法自由流動,導致金屬鎂與電解液接觸不均勻、反應不夠充分,導致金屬鎂的利用率低;而鎂空氣電池在多次使用方式下,鎂空氣電池中電解液中的Mg(OH)2濃度過高,而Mg(OH)2不易溶解,導致鎂空氣電池中電化學反應效率降低,進而導致鎂空氣電池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大大折扣。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新型高效的鎂空氣電池,能夠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新型高效的鎂空氣電池,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包括電池腔和設置在電池腔下方的電解液過濾腔,所述電池腔內兩側分別間隔設有若干正極極板,所述正極極板之間安裝設有若干鎂負極極板,所述鎂負極極板上貫通有若干通槽,所述電池腔內填充有電解液,所述電池腔底部開設有安裝有閥門的出液口,所述電解液過濾腔內設有過濾機構,所述過濾機構包括第一過濾網和第二過濾網,所述第一過濾網和第二過濾網之間填充有沙粒層,所述電解液過濾腔的側部與所述電池腔通過開孔板連通。
所述第一過濾網和第二過濾網的孔徑相同,且小于所述沙粒層中沙粒的粒徑。
所述殼體頂部設有電解液進口。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鎂負極極板上貫通有若干通槽,可使得金屬鎂負極極板正反兩面的電解液自由流動,提高金屬鎂與電解液的接觸均勻性、反應充分,金屬鎂的利用率高,而電池腔底部開設有安裝有閥門的出液口,可自由順利的排出電解液,對電解液進行過濾處理或更換電解液,提高了鎂空氣電池的使用壽命。
2.本發明在電池腔下方的電解液過濾腔,電解液過濾腔內設有過濾機構,可對電池腔內的電解液進行過濾,將電解液中的Mg(OH)2過濾除去,降低電解液中的Mg(OH)2濃度,提高鎂空氣電池中電化學反應效率,進而提高鎂空氣電池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
3.本發明電解液過濾腔的側部與電池腔通過開孔板連通,經過濾機構過濾后的電解液可通過電解液過濾腔的側部的開孔板進入電池腔內,進而實現電解液凈化的自循環。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1.殼體;2.電池腔;3.電解液過濾腔;4.正極極板;5.鎂負極極板;6.通槽;7.出液口;8.過濾機構;9.沙粒層;10.電解液進口;11.開孔板。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鹽城維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經鹽城維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1101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