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自然崩落采礦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987966.4 | 申請日: | 2020-09-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5311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22 |
| 發明(設計)人: | 夏長念;劉育明;陳小偉;謝盛青;汪浩浩;陳慶剛;吳世劍;李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C37/00 | 分類號: | E21C37/00;E21F13/02;E21F13/06;E21F13/04;E21F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劉虎 |
| 地址: | 100038***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自然 崩落 采礦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然崩落采礦法,所述自然崩落采礦方法是對多條礦脈和相鄰所述礦脈之間的夾石進行整體開采,所述自然崩落采礦方法包括:在礦脈的底部形成運輸水平,運輸水平包括運輸巷道;在運輸水平的上方形成出礦水平,出礦水平包括多條出礦巷道和多條裝礦巷道,裝礦巷道內設有放礦點;在出礦水平的上方對礦脈和夾石進行拉底,以形成拉底水平,拉底水平與裝礦巷道之間形成聚礦槽;對拉底水平上方的礦脈和夾石進行自然崩落,崩落后的礦石通過聚礦槽進入裝礦巷道中;將礦石輸送至放礦點;對放礦點的礦石進行品位檢測,將低品位礦石和高品位礦石分離分運。本發明的自然崩落采礦法可以對薄礦脈進行開采,開采成本低、開采效率和安全性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采礦的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自然崩落采礦法。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針對薄礦脈礦體的開采主要采用的采礦方法有上向分層充填采礦法、留礦法等。但是,上述采礦方法的主要缺點有采場結構尺寸小,不適合大型設備作業,生產效率低下,不能實現大規模開采。上向分層進路充填法生產工藝復雜,生產成本較高,對于品位稍低的礦體無法實現經濟開采。留礦法在生產中需要留下大量的礦柱,對于品位較高的礦體而言,損失過大,不利于資源的充分回收利用。另外,當礦體和圍巖的地質條件相對較差時,在上述兩種采礦方法的作業人員又必須要進入采場,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
為此,本發明的實施例提出一種自然崩落采礦法,該自然崩落采礦法可以對薄礦脈進行開采,開采成本低、開采效率和安全性高。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自然崩落的采礦方法,所述自然崩落的采礦方法對多條礦脈和相鄰所述礦脈之間的夾石進行整體開采,所述自然崩落的采礦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在所述礦脈的底部形成運輸水平,所述運輸水平包括運輸巷道;
在所述運輸水平的上方形成出礦水平,所述出礦水平包括多條出礦巷道和多條裝礦巷道,所述裝礦巷道內設有放礦點;
在所述出礦水平的上方對所述礦脈和夾石進行拉底,以形成拉底水平,所述拉底水平與所述裝礦巷道之間形成聚礦槽;
對所述拉底水平上方的所述礦脈和夾石進行自然崩落,崩落后的礦石通過所述聚礦槽進入所述裝礦巷道中;
將所述礦石靠重力自溜至所述放礦點;
對所述放礦點的礦石進行品位檢測,將低品位礦石和高品位礦石分離并分別運出。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自然崩落的采礦方法,該自然崩落的采礦方法可以對多條礦脈和相鄰礦脈之間的夾石進行整體開采。通過對礦脈和相鄰礦脈之間的夾石的底部進行拉底。而拉底水平上方的礦脈和夾石可向下自然崩落,崩落后的礦石通過聚礦槽進入裝礦巷道中,由于礦石的自然崩落,所以作業時無需太多的人工,因此降低了礦石開采的成本。并且通過自然崩落的采礦方法可以對礦脈和相鄰礦脈之間的夾石進行連續的開采,可以提高礦石的開采效率。
操作人員對放礦點的礦石進行品位檢測,將低品位礦石和高品位礦石分離并分別運出。以實現低品位礦石和高品位礦石的分采分運,減少后續礦石的入磨礦量,降低企業的能耗和生產成本。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所述放礦點的礦石進行檢測包括:
對所述礦脈和夾石建立地質模型;
對所述放礦點制定放礦計劃;
對所述放礦點的礦石的品位進行定期監測。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出礦巷道與所述運輸巷道之間形成有溜井,所述低品位礦石和所述高品位礦石依次經過所述出礦巷道、所述溜井和所述運輸巷道運出至地表。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出礦水平的上方對所述礦脈和夾石進行拉底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未經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98796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