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SiC功率模塊熱阻測量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980200.3 | 申請日: | 2020-09-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9879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14 |
| 發明(設計)人: | 何智鵬;李巍巍;許樹楷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31/26 | 分類號: | G01R31/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沈闖 |
| 地址: | 510663 廣東省廣州市蘿崗區科***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sic 功率 模塊 測量方法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SiC功率模塊熱阻測量方法,方法包括:采用多組溫度加熱SiC功率模塊,并采集多組SiC功率模塊的殼溫以及集電極?發射極電壓數據;對殼溫以及集電極?發射極電壓數據進行線性擬合,并采用Huber Loss待參損失函數求解修訂公式的線性擬合參數;測量多組大電流下的SiC功率模塊的殼溫以及集電極?發射極電壓數據,將殼溫和集電極?發射極電壓數據代入修訂公式中計算多組大電流對應的結溫和熱阻。本申請解決了現有技術對采集數據采用的線性擬合方法誤差較大,精度較差的技術問題。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電力電子器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SiC功率模塊熱阻測量方法。
背景技術
在電網電能傳輸過程中,壓接封裝功率IGBT開始逐漸代替焊接式功率半導體器件。與焊接型IGBT相比,壓接型IGBT具有更大的電壓電流容量,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壓接型IGBT會產生大量功耗,因此熱阻是影響壓接型IGBT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此外,隨著城市用電需求增加,功率半導體器件也不斷朝高壓大電流方向發展,其工作時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耗散功率,使器件工作結溫上升,造成器件可靠性下降,使用壽命縮短。為了進一步改進變流器,作為新一代寬禁帶半導體材料,SiC開始在開關器件領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SiC器件有著開關頻率高、損耗低、耐壓高等特點,隨著研發進展的不斷完成,將會逐漸替代Si器件,成為新一代開關器件的主要材料。
為保證IGBT器件可靠性,試驗中器件結溫的監控具有重要意義。其中,熱阻是IGBT可靠性評估的一個重要特征參數,大量文獻將IGBT正向飽和壓降增大5%、熱阻增大20%或門極與發射極短路作為IGBT失效判據。隨著IGBT不斷退化,熱阻會逐漸增大,因此可以通過熱阻的變化反映器件的退化狀況。經過研究分析發現,器件熱阻不是如通常假設的是一個常量,而是隨測試條件變化,如何準確得計算功率半導體器件的熱阻值將對延長IGBT的使用壽命和提高其應用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熱阻測量方法多采用針對結殼熱阻的測試方法,即采用小電流的集電極-發射極電壓作為熱敏參數的測量方法。然而,傳統熱阻測量方法中對數據測量數量不足,數據采用的線性擬合方法誤差較大,不能對部分偏離實際值的點具有較強的魯棒性,影響擬合精度。針對功率模塊中底板與散熱介質直接接觸的封裝類型,采用單點殼溫測量值,無法準確反應功率模塊殼溫的變化趨勢,從而降低熱阻值的精度,造成測量誤差。同時,針對散熱器與功率模塊底板嵌合型封裝結構,對散熱器傳熱系數進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散熱器散熱功率,計算得到熱阻,從而提高測量工況下的準確性。
發明內容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SiC功率模塊熱阻測量方法,解決了現有技術對采集數據采用的線性擬合方法誤差較大,精度較差的技術問題。
本申請第一方面提供一種SiC功率模塊熱阻測量方法,方法包括:
采用多組溫度加熱SiC功率模塊,并采集多組所述SiC功率模塊的殼溫以及SiC功率模塊集電極-發射極電壓數據;
對所述殼溫以及所述集電極-發射極電壓數據進行線性擬合,并采用HuberLoss待參損失函數求解線性擬合參數,即求得修訂公式的溫度系數;
測量多組大電流下的所述SiC功率模塊的殼溫以及集電極-發射極電壓數據,將所述殼溫和集電極-發射極電壓數據代入修訂公式中計算多組大電流對應的結溫和熱阻。
可選的,所述采用多組溫度加熱SiC功率模塊,并采集多組所述SiC功率模塊的殼溫以及SiC功率模塊集電極-發射極電壓數據,具體為:
采用多組溫度加熱SiC功率模塊,所述多組溫度包括常溫,以常溫為基準間隔預置溫度值設置一個測試溫度,測量常溫以及所述測試溫度對應的SiC功率模塊的集電極-發射極電壓數據。
可選的,在所述對所述殼溫以及所述集電極-發射極電壓數據進行線性擬合,并采用HuberLoss待參損失函數求解線性擬合參數,即求得修訂公式的溫度系數,還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98020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