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電子元器件加工用鉆孔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979281.5 | 申請日: | 2020-09-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5924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8-17 |
| 發明(設計)人: | 李森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夕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B41/00 | 分類號: | B23B41/00;B23Q3/06;B23Q5/28;B23Q11/00;B23Q11/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權律師事務所 11399 | 代理人: | 趙銀萍 |
| 地址: | 510000 廣東省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子元器件 工用 鉆孔 裝置 | ||
1.一種電子元器件加工用鉆孔裝置,包括支撐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1)的上表面設置有夾緊裝置(13),所述夾緊裝置(13)包括第二電動推桿(1301),第二電動推桿(1301)的內側面固定連接有水平板(1302),水平板(1302)內側面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夾緊固定板(1303),夾緊固定板(1303)的上表面插接有夾緊桿(1304),夾緊桿(1304)外表面的底部套接有夾緊穩定板(1305),夾緊穩定板(1305)的下表面設置有緩沖層(1306),水平板(1302)下表面的前側和后側均固定連接有夾緊滑塊(1307),支撐板(1)上表面的前側和后側均固定連接有夾緊滑軌(1308),夾緊滑塊(1307)與夾緊滑軌(1308)滑動連接,水平板(1302)內側面的前側和后側均開設有連接滑槽(1309),夾緊穩定板(1305)外側面的前側和后側均固定連接有連接滑塊(1310),連接滑塊(1310)與連接滑槽(1309)滑動連接;
所述支撐板(1)下表面的四角均固定連接有支撐腿(2),所述支撐板(1)上表面的左側和右側均固定連接有豎板(3),所述豎板(3)內側面的頂部固定連接有橫板(4),所述橫板(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電動推桿(5),所述第一電動推桿(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有升降板(6),所述升降板(6)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有電機支板(7),所述電機支板(7)的左側面固定連接有驅動電機(8),所述驅動電機(8)的輸出端固定連接有鉆頭(9),所述升降板(6)左側面和右側面的前側和后側均固定連接有升降滑塊(10),所述豎板(3)內側面的前側和后側均固定連接有升降滑軌(11),所述升降滑塊(10)與升降滑軌(11)滑動連接,所述升降板(6)上表面的左側和右側均設置有升降限位裝置(12);
所述支撐板(1)內設置有第一通孔(14),所述第一通孔(14)位于所述鉆頭(9)正下方,所述支撐板(1)下方設置廢屑收集裝置,所述廢屑收集裝置包括:
收集箱(15),所述收集箱(15)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4)下方,所述收集箱(15)內設置空腔(16),所述空腔(16)與所述第一通孔(14)連通,所述收集箱(15)左側壁設置第二通孔(17),所述收集箱(15)右側壁設置第三通孔(18);
第一電機(19),所述第一電機(19)設置在所述支撐板(1)下表面左側,所述第一電機(19)輸出軸設置第一齒輪(20),所述第一齒輪(20)為不完全齒輪;
固定板(21),所述固定板(21)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機(19)與所述收集箱(15)之間,所述固定板(21)上端與所述支撐板(1)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板(21)遠離所述支撐板(1)一端設置第四通孔(22);
滑桿(23),所述滑桿(23)設置在所述第一齒輪(20)下方,所述滑桿(23)靠近所述第一齒輪(20)一端上表面帶齒,且所述滑桿(23)帶齒一側齒形與所述第一齒輪(20)齒形相嚙合,所述滑桿(23)另一端穿過所述第四通孔(22)延伸至所述固定板(21)右側并設置推板(24),所述推板(24)與所述固定板(21)之間設置第一彈簧(25),所述第一彈簧(25)一端與所述固定板(21)右側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25)另一端與所述推板(24)左側壁固定連接,所述推板(24)底部設置第一滾輪(26),所述推板(24)右側壁設置推塊(27),所述推塊(27)穿過所述第二通孔(17)延伸至所述空腔(16)內,所述滑桿(23)與所述第四通孔(22)滑動連接,所述推塊(27)與所述第二通孔(17)滑動連接;
第二電機(28),所述第二電機(28)設置在所述收集箱(15)右側,所述第二電機(28)右側壁與右側的所述支撐腿(2)的左側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電機(28)輸出軸設置凸輪(29),所述凸輪(29)凸起端外壁設置有第二滾輪(30);
轉動桿(31),所述轉動桿(31)設置在所述凸輪(29)上方,所述轉動桿(31)一端下表面與所述凸輪(29)外表面接觸,所述轉動桿(31)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三通孔(18)延伸至所述空腔(16)內,所述轉動桿(31)與所述第三通孔(18)內壁轉動連接,所述轉動桿(31)遠離所述凸輪(29)一端下表面與連接桿(32)一端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32)另一端設置有壓塊(33);
第二彈簧(34),所述第二彈簧(34)設置在所述收集箱(15)外部,所述第二彈簧(34)一端與所述支撐板(1)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34)另一端與所述轉動桿(31)上表面固定連接;還包括:
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驅動電機(8)內,用于監測所述驅動電機(8)內部的實際溫度;
風機,所述風機設置在所述升降板(6)下表面,所述風機出風口朝向所述驅動電機(8),用于對所述驅動電機(8)降溫;
計時器,所述計時器設置在所述升降板(6)下表面,用于記錄所述風機由關閉狀態變為啟動狀態時,所述驅動電機(8)的工作時長;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設置在所述升降板(6)下表面,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所述溫度傳感器、所述風機、所述計時器電性連接;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溫度傳感器、所述計時器控制所述風機工作,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基于所述計時器,通過公式(1)計算所述驅動電機(8)工作產生的實際熱量:
Q1=P1*(1-μ)*t1 (1)
其中,Q1為所述驅動電機(8)工作產生的實際熱量,P1為所述驅動電機(8)的額定功率,μ為所述驅動電機(8)的工作效率,t1為所述計時器記錄的所述風機由關閉狀態變為啟動狀態時,所述驅動電機(8)的工作時長;
步驟2:當所述溫度傳感器監測的所述驅動電機(8)內部的實際溫度等于預設最高溫度時,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風機開啟,通過公式(2)計算所述風機的目標開啟時長:
其中,t2為所述風機的目標開啟時長,Cm為空氣的比熱容,ρ1為空氣的密度,S1為所述風機吹氣的預設流量,ε為所述風機的降溫效率,T1為所述驅動電機(8)內部的預設最高溫度,T2為所述驅動電機(8)內部的預設最低溫度;
步驟3:當所述風機實際開啟時長等于所述風機的目標開啟時長時,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風機關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夕千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廣州夕千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979281.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