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防治澳洲堅果花疫病的生物農藥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976400.1 | 申請日: | 2020-09-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7545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01 |
| 發明(設計)人: | 蔡元保;楊祥燕;李季東;李穆;黃思婕;巫輔民;曾黎明;林玉虹;龐新華;鄭文武;潘如軍;黃錦媛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廣西亞熱帶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N63/22 | 分類號: | A01N63/22;A01N43/60;A01P3/00 |
| 代理公司: | 廣東有知貓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681 | 代理人: | 包曉晨 |
| 地址: | 530001 廣***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防治 澳洲 堅果 疫病 生物農藥 | ||
本發明屬于農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治澳洲堅果花疫病的生物農藥及其應用。一種防治澳洲堅果花疫病的生物農藥,其活性成分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為1%申嗪霉素懸浮劑,所述的活性成分B為80億個活芽孢/毫升的地衣芽孢桿菌水劑。本發明的生物農藥對澳洲堅果花疫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濃度為300mg/L時的防效分別為90.5%和87.3%。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治澳洲堅果花疫病的生物農藥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澳洲堅果花疫病是由葡萄孢屬真菌引起真菌病害,感病部位均在花序前端,病部變褐枯死,表面裹有一層灰綠色霉狀物(為分生孢子和分生孢梗)。澳洲堅果整個花期均容易感染花疫病病害,低溫多霧的天氣更加劇病害發生。單一化學農藥的長期使用會造成病害抗藥性的產生,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開發一種可用于澳洲堅果花疫病防治的生物藥劑。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防治澳洲堅果花疫病的生物農藥及其應用。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防治澳洲堅果花疫病的生物農藥,其活性成分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為1%申嗪霉素懸浮劑,所述的活性成分B為80億個活芽孢/毫升的地衣芽孢桿菌水劑。
所述的生物農藥,所述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質量配比為10:1-1:10。
作為優選,所述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質量配比為1:1-1:5。
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的生物農藥用于防治澳洲堅果花疫病的用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不同配比的申嗪霉素和地衣芽孢桿菌對澳洲堅果花疫病病菌作用不同,表現為增效和相加作用;當1%申嗪霉素懸浮劑+80億個活芽孢/毫升的地衣芽孢桿菌水劑配比為1:1、1:5時,表現為增效作用。
(2)本發明的生物農藥對澳洲堅果花疫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濃度為300mg/L時的防效分別為90.5%和87.3%。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下述實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然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實施例所描述的內容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應當也不會限制權利要求書中所詳細描述的本發明。
供試病菌:澳洲堅果花疫病病菌;從田間采集澳洲堅果感病花穗,表面消毒后接種于PDA平板上,培養鑒定后,保存備用。
供試藥劑:1%申嗪霉素懸浮劑、地衣芽孢桿菌水劑(80億個活芽孢/毫升);上述藥劑均為市購。
試驗方法: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采用生長速率法(平皿法)。在預備試驗的基礎上,根據試驗處理將預先融化的滅菌培養基定量加放無菌錐形瓶中,從低濃度到高濃度依次取5mL藥液分別加入到裝有45mL熱培養基的錐形瓶中,搖勻后,待培養基降到適合溫度時迅速倒入直徑90mm玻璃培養皿,每個培養皿倒入帶藥培養基10mL。水平靜置,冷卻后制成平板。每個濃度4個重復。以不含藥劑有效成份的處理作空白對照。將培養好的病原菌,在無菌條件下用直徑4mm的滅菌打孔器,自菌落邊緣切取菌餅,用接種器將菌餅接種于含藥平板中央,將有菌絲的一面向下和培養基貼合,蓋上皿蓋。以上所有操作均在超凈工作臺進行無菌操作。處理后放在恒溫無菌培養箱中培養,4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別測量各處理的菌落直徑,計算菌落直徑的平均值。計算各處理菌絲凈生長量、菌絲生長抑制率。
凈生長量(mm)=測量菌落直徑-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廣西亞熱帶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未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廣西亞熱帶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97640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