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汽車內飾材料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953124.7 | 申請日: | 2020-09-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25697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25 |
| 發明(設計)人: | 韋明;朱維珍;王雪;隋健;秦雪芹 | 申請(專利權)人: | 煙臺正海合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4B38/08 | 分類號: | C04B38/08;C04B30/02;B60R13/08;C04B111/40;C04B111/52 |
| 代理公司: | 煙臺雙聯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矯智蘭 |
| 地址: | 265500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材料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汽車內飾材料,其特點是,二氧化硅氣凝膠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纖維組成的芯層材料,首先將PET纖維與硅酸鈉水溶液充分混合,然后通過超臨界干燥,生成PET纖維?二氧化硅氣凝膠復合材料,而PET纖維經過超臨界發泡后成為氣凝膠中的骨架支撐結構;進一步的是將上述PET纖維?二氧化硅氣凝膠復合材料上下表面與增強層復合,制成可應用于汽車內飾零部件的層狀復合材料;該類型材料擁有質輕、隔音降噪性能高的特點,同時有一定彈性,抗彎折,在汽車內飾頂棚、前圍等部件中應用,可有效降低駕駛艙內噪音。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汽車內飾材料技術領域,具體地講是一種汽車內飾材料,同時具備質量輕、隔音性能高的性能,該材料應用于汽車內飾前圍、頂棚等部件,可以有效降低車內噪音。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人們對汽車的燃油經濟性及續航里程的要求越來越高,汽車內飾對于輕量化追求逐步提高,但滿足內飾輕量化的同時,如何滿足越來越高的NVH要求成為難點,原因在于隔聲材料是遵循質量定律的,即同等條件下,單位面積質量越大其隔音性能越好。因此,內飾行業都在開發質量輕而隔音性能更好的材料。
氣凝膠是一種固體物質形態,是現有密度最小的固體,其基本制備原理是先制備溶膠,再使用超臨界干燥除去凝膠中的溶劑,讓其保留完整的骨架,即溶膠—凝膠法。氣凝膠的孔隙率達到99.8%,比表面積大約800~1500㎡/g,而密度可低至3kg/m3,孔徑在10~50nm,遠低于空氣的自由程70nm,因此空氣在其孔洞里幾乎完全靜止,表現出優異的輕質、隔音性能。
但是,二氧化硅氣凝膠質地柔韌性差,不抗折,可加工性差,基本不能單獨使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二氧化硅氣凝膠在汽車內飾領域的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已有技術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有效降低車內噪音的汽車內飾材料;通過PET纖維復合增強,在發揮氣凝膠隔聲性能同時,提高其柔韌性、抗折損性能,使其可以容易的應用于汽車內飾零部件之中。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汽車內飾材料,其特殊之處在于,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首先將硅酸鈉與去離子水按照體積比1:4~1:5配置成硅酸鈉水溶液,逐步滴加濃硫酸調節至PH值為2,攪拌均勻;
b向上述溶液中滴加NaOH至PH值為7,然后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纖維加入到上述硅酸鈉水溶液中,PET纖維:硅酸鈉水溶液重量比為1:20~1:50,二者充分混合后靜置,得到PET纖維-二氧化硅凝膠復合體;
c將步驟b得到的PET纖維-二氧化硅凝膠復合體加入到0.1mol/l的碳酸氫鈉水溶液中浸泡12h;
d將經過步驟c碳酸氫鈉水溶液浸泡的PET纖維-二氧化硅凝膠復合體浸入到無水乙醇中,靜置24~72h后,轉移至超臨界干燥釜中,干燥溫度為65~80℃,干燥壓力為8~10Mpa,時間為8~12小時,最終得到PET纖維-二氧化硅氣凝膠復合材料;
e對上述PET纖維-二氧化硅氣凝膠復合材料按照設計厚度進行切片;
f在汽車內飾的增強層上噴灑熱熔膠,然后在其中夾切片后的PET纖維-二氧化硅氣凝膠復合材料,通過熱復合機使用熱熔膠將增強層、上述氣凝膠復合材料、增強層相互粘合,制得可有效降低車內噪音的汽車內飾材料。
進一步的,f步驟所述的增強層為PET無紡布、預氧絲纖維氈、鋁箔膜中的一種或兩種組合。
進一步的,b步驟所述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纖維規格為0.03~3.33dtex、長度38~51mm。
進一步的,b步驟所述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纖維優選為經過超臨界CO2微孔發泡的PET纖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煙臺正海合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煙臺正海合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95312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