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超磁混凝沉淀技術的初期雨水處理工藝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947206.0 | 申請日: | 2020-09-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79517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15 |
| 發明(設計)人: | 魏亮亮;劉雪嶺;段喬;陳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揚州碧藍水環境治理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2 | 分類號: | C02F9/12;C02F11/00;C02F11/121 |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74 | 代理人: | 蘇秋麗;田沛沛 |
| 地址: | 2250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超磁混凝 沉淀 技術 初期 雨水 處理 工藝 | ||
1.基于超磁混凝沉淀技術的初期雨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超磁混凝和污泥處理系統;污水經過格柵,去除河道中的顆粒物;隨后廢水經由提升泵提升到磁加載系統,首先投加絮凝劑,廢水中的懸浮物脫穩絮成小的絮體,而后投加改性磁種,增加絮體的密度,同時投加混凝劑,最后廢水經磁加載系統后出水達標回流到河道;沉淀污泥經由旋流回收系統將污泥與改性磁種分離開,改性磁種循環利用,污泥進入污泥處理系統壓縮調理,而后污泥經脫水機進行脫水,污泥外運,濾液則回流進入水管道循環處理。
2.根據權利要求1基于超磁混凝沉淀技術的初期雨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劑的投加量為0.2~0.8mg/L,改性磁種投加量為100~200mg/L。
3.根據權利要求1基于超磁混凝沉淀技術的初期雨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磁種的制備過程為:由聚乙烯醇對普通磁種Fe3O4進行表面有機改性得到,首先把普通磁種加入到70%的丙酮水溶液中慢速攪拌進行清洗,去除表面污漬,將清洗后的磁種加入聚乙烯醇、水、丙酮按質量比1:3:4配制的混合液中,在50~120℃恒溫條件下強攪拌3~5h,再在80℃烤箱中烤干,得到改性磁種。
4.根據權利要求1基于超磁混凝沉淀技術的初期雨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劑由pH值范圍為11~12的氫氧化鈉溶液,聚丙烯酰胺,活性炭,硅藻土和硫酸鎂組成。
5.根據權利要求4基于超磁混凝沉淀技術的初期雨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劑的添加過程為先配制pH值范圍為11~12的氫氧化鈉溶液,再按照在1L污水中投加氫氧化鈉溶液50~100mg、聚丙烯酰胺3~5mg、活性炭0.5~1.0mg、硅藻土0.5~1.0mg、硫酸鎂0.2~0.3mg的重量比例,先投加堿溶液,再投加活性炭、硅藻土和硫酸鎂,并快速攪拌30秒,再投加聚丙烯酰胺,慢速攪拌3分鐘,靜置0.5~1.5h。
6.根據權利要求1基于超磁混凝沉淀技術的初期雨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劑為酸溶粉煤灰、高鐵三水鋁土礦、硅藻土、硫酸鋁、氯化鐵為原料復合而成,制備過程中將上述原料研磨成細小顆粒,高溫焙燒;將高溫煅燒后的混合物料與2mol/L的工業鹽酸混合,混合后進行冷凝回流加熱1~1.5h,冷卻后備用。
7.根據權利要求6基于超磁混凝沉淀技術的初期雨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劑中酸溶粉煤灰30~50份、高鐵三水鋁土礦20~30份、硅藻土20~30份、硫酸鋁10~20份、氯化鐵10~20份為原料。
8.根據權利要求6基于超磁混凝沉淀技術的初期雨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劑制備中混合物料高溫煅燒的溫度為500~1000℃,時間為3~5h。
9.根據權利要求6基于超磁混凝沉淀技術的初期雨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混合物料與工業鹽酸的用量比為1g:5~10mL。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揚州碧藍水環境治理有限公司,未經揚州碧藍水環境治理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947206.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