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降血尿酸的益生菌株、組合物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932017.6 | 申請日: | 2020-09-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215012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3-10 |
| 發明(設計)人: | 劉海峰;李春艷;劉艷紅;陳雅珊 | 申請(專利權)人: | 寧波倍益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N1/20 | 分類號: | C12N1/20;A61K35/747;A61P19/06;A23L33/135;C12R1/225 |
| 代理公司: | 武漢科皓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胡甜甜 |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邱隘鎮中***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血尿 菌株 組合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降血尿酸的益生菌株、組合物及其應用。首次提出在豐富培養基條件下篩選益生菌的降嘌呤能力,并且得到一種相對模擬人腸道的培養環境,獲得羅伊氏乳桿菌KLR?1,保藏編號為CGMCC No.18699、羅伊氏乳桿菌株為羅伊氏乳桿菌KLR?3,保藏編號為CGMCC No.18700、羅伊氏乳桿菌株為羅伊氏乳桿菌KLR?13,保藏編號為CGMCC No.19329。同時本發明提供的益生菌組合物包含上述至少一種。在動物模型中所述益生菌或組合物具有明顯的降尿酸效果,且所述益生菌相互協調,組合物降血尿酸效果明顯優于單個益生菌。作為降低血尿酸和痛風治療的新手段,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疾病的防治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降血尿酸的益生菌株、益生菌組合物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高尿酸血癥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范圍(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高尿酸血癥患者除因尿酸結晶引發痛風外,還可能發展為腎病、尿路結石,動脈硬化癥,心血管紊亂,腦血管紊亂等。據報道,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人數已達1.7億,其中痛風患者超過8000萬人,而且正在以每年9.7%的年增長率迅速增加。在中國,痛風已成為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
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內尿酸總量約1200mg,尿酸的排泄主要有兩種途徑,2/3左右通過腎臟以尿液形式排出,1/3通過腸道以糞便形式排泄的。人體內尿酸,主要是嘌呤核酸類物質代謝產生的,嘌呤核酸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類是食源性嘌呤核酸的攝入,如富含嘌呤核酸的動物內臟,海鮮,以及啤酒等,均會導致血液尿酸的升高,還有一類是體內細胞新陳代謝過程中細胞凋亡后,嘌呤核酸物質被降解生成的尿酸,如實體瘤病人在放化療過程中,腫瘤消亡會釋放大量核酸物質,或者腸道炎癥(如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腸炎),也會導致腸道細胞死亡釋放核酸物質,從而代謝為尿酸后引起嚴重的高尿酸血癥。對于非放化療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尿酸產生過多,則多是與食源性的嘌呤核酸攝入增多密切相關。通過限制嘌呤攝入的飲食方式來防治高尿酸血癥與痛風,在醫學界已達成廣泛共識,并作為基礎的治療方案寫入《中國腎臟疾病高尿酸血癥診治的實踐指南》。然而,在生活中嚴格限制這些嘌呤成分的攝入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飲食中非常美味的動植物細胞、食物調味劑中的呈味成分均含有嘌呤前體類成分(核苷酸,核苷等),特別是海鮮、動物的肉的嘌呤含量都比較高。嚴格限制嘌呤核酸攝入的飲食方式,將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目前,臨床上治療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主要策略有兩種,一是抑制尿酸生成,此類藥物多是黃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物,如別嘌呤醇,非布司他等;二是增加尿酸的排泄,此類藥物多是作用于尿酸轉運蛋白等,如丙磺舒,苯溴馬隆,等;此外還有部分鎮痛抗炎藥,如秋水仙堿,糖皮質激素等。然而,這些藥物均對肝腎具有較大損害,不能多用,也不能長期使用,許多患者因無法忍受其副作用而放棄使用此類藥物進行治療。而且使用促尿酸排泄藥物,雖然可降低血尿酸的水平,但是同時增加了尿液中尿酸的含量,因而增加了罹患尿酸結石的風險。雖然已有數個治療高尿酸血癥的重組尿酸氧化酶藥物,然而該類藥物均為注射用制劑,尚未有口服的尿酸氧化酶產品。注射用尿酸氧化酶由于是外源蛋白,免疫原性大,不能長期使用,而且該類藥物生產工藝復雜,成本昂貴,售價也非常高,目前主要用于某些癌癥患者在化療過程中由于細胞的大量死亡導致的嚴重高尿酸血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寧波倍益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寧波倍益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93201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