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能提高容積效率的可變排量機油泵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909877.8 | 申請日: | 2020-09-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1326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21 |
| 發明(設計)人: | 李文;許仲秋;劉光明;佘笑梅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南機油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N13/20 | 分類號: | F16N13/20;F01M1/02 |
| 代理公司: | 衡陽雁城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3231 | 代理人: | 陳紀文 |
| 地址: | 421400 湖南***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高 容積 效率 可變 排量 機油 | ||
一種能提高容積效率的可變排量機油泵,涉及機油泵技術領域,其包括泵體、泵蓋、滑塊和彈簧,滑塊固定連接有彈簧壓塊,彈簧的兩端分別抵靠泵體內壁面與彈簧壓塊的右側壁面,滑塊與泵體內壁之間連接有銷軸,位于銷軸左側的滑塊外壁與泵體內壁之間設有左油腔,所述左油腔的左側密封,位于銷軸右側的滑塊外壁與泵體內壁之間設有右油腔,所述右油腔的右側密封,所述滑塊的端面上開設有用于將左油腔和右油腔均與轉子腔的高壓區域連通的泄油槽,所述彈簧壓塊的左側壁面與泵體內壁之間設有反饋腔,所述反饋腔與左油腔相互獨立。本發明可在極大程度上避免高壓油通過間隙滲漏到反饋腔。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油泵技術領域,尤其指一種能提高容積效率的可變排量機油泵。
背景技術
可變排量機油泵作為機油泵的一種,已被廣泛應用于發動機潤滑系統中。在傳統的可變排量機油泵中,滑塊與泵體內壁面之間形成一個封閉的反饋腔,該反饋腔連通外部先導閥,當反饋腔內進入油液形成壓力時,會推動滑塊繞銷軸擺動,達到改變排量的目的。
滑塊要實現運動就需要在其自身端面與機油泵體蓋之間存在間隙,而當存在間隙時,泵腔內的高壓油就容易通過間隙滲漏到上述的反饋腔中,再通過反饋腔連通的油路排到外界去,這樣就會造成機油泵損失一部分流量,降低了機油泵在最大排量時的容積效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提高容積效率的可變排量機油泵,可在極大程度上避免高壓油通過間隙滲漏到反饋腔。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能提高容積效率的可變排量機油泵,包括泵體、泵蓋、設置在泵體上的進油口和出油口、設置在泵體內的滑塊和彈簧,所述滑塊固定連接有彈簧壓塊,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抵靠泵體內壁面與彈簧壓塊的右側壁面,所述滑塊內部形成轉子腔且轉子腔內設有轉子,所述滑塊與泵體內壁之間連接有銷軸,位于所述銷軸左側的滑塊外壁與泵體內壁之間設有左油腔,所述左油腔的左側密封,位于所述銷軸右側的滑塊外壁與泵體內壁之間設有右油腔,所述右油腔的右側密封,所述滑塊的端面上開設有用于將左油腔和右油腔均與轉子腔的高壓區域連通的泄油槽,所述彈簧壓塊的左側壁面與泵體內壁之間設有反饋腔,所述反饋腔與左油腔相互獨立。
優選地,所述滑塊的左側壁上設有左凸起,所述左凸起的外壁上設有用于抵靠泵體內壁并形成密封的左密封條,所述左油腔的兩端分別延伸至銷軸和左密封條處。
更優選地,所述滑塊的右側壁上設有右凸起,所述右凸起的外壁上設有用于抵靠泵體內壁并形成密封的右密封條,所述右油腔的兩端分別延伸至銷軸和右密封條處。
更優選地,所述泵體的內壁面上設有分別用于容納左凸起與右凸起的左凹槽與右凹槽。
更優選地,所述泄油槽位于連接銷軸處的滑塊端面上,并且所述泄油槽的兩端分別沿滑塊的端面延伸至左油腔的中部和右油腔的中部。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當反饋腔進入油液形成推力時,滑塊以銷軸為旋轉中心往逆時針方向擺動,從轉子腔內泄到左油腔和右油腔內的高壓油由于左油腔和右油腔的密封結構而不會被排出到外界去,而由于左油腔和右油腔正好是連通轉子腔內的高壓區域(該區域是對應滑塊端面泄油量最大的位置),因此可在極大程度上避免這些高壓油因發生滲漏而被排到外界去,從而達到了提高機油泵在最大排量時的容積效率的目的,同時也提高了機油泵的總效率;另外,由于相互連通的作用,使得左油腔、右油腔和滑塊內側的轉子腔中的油壓可相互抵消,即左油腔和右油腔都不會存在影響滑塊繞銷軸運動的作用力,避免了只設計單側油腔造成的滑塊受力不平衡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整體結構內部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中泵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中滑塊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為:
1——泵體 2——滑塊 3——彈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南機油泵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湖南機油泵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90987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