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針對次磷酸鈉生產殘渣的再回收工藝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893544.0 | 申請日: | 2020-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1027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01 |
| 發明(設計)人: | 朱雪松;馮振華;劉仕通;高宏福;錢旭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康祥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和純化學工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1B25/163 | 分類號: | C01B25/163;C01F11/18 |
| 代理公司: | 鎮江基德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06 | 代理人: | 李剛 |
| 地址: | 212211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針對 磷酸鈉 生產 殘渣 回收 工藝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針對次磷酸鈉生產殘渣的再回收工藝,包括如下步驟:(1)粉碎:將次磷酸鈉生產殘渣放置進粉碎機的內部粉碎成合適的大小;(2)混合材料:將步驟(1)中粉碎后的次磷酸鈉生產殘渣輸送進帶有攪拌器的反應釜的內部,然后在反應釜的內部依次加入水和碳酸鈉,水和碳酸鈉加入完畢后通過加熱器對反應釜進行加熱,然后啟動攪拌器對三者進行攪拌使三者混合;(3)過濾:將步驟(2)的中得到的混合物放置進過濾器中進行過濾,過濾后得到濾渣和濾液;(4)配置亞磷酸溶液:將亞磷酸投入進反應釜的內部,然后注入定量的母液和水,能夠避免污染環境,并且工藝簡單能耗少。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工業加工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針對次磷酸鈉生產殘渣的再回收工藝。
背景技術
次磷酸鈉(NaH2PO2),又稱次亞磷酸鈉,無色單斜晶系結晶或有珍珠光澤的晶體或白色結晶粉末,其易潮解,易溶于水、甘油、酒精和乙酸,不溶于乙醚,且具有強還原性,被廣泛用于電子、汽車、機械、石油、化工、航天、食品、醫藥等行業,亞磷酸鈉(Na2HPO3),白色結晶粉末,極易溶于水,亞磷酸鈉的還原性比次磷酸鈉的弱,在一定程度可取代次磷酸鹽作為還原劑,效果更穩定和更安全,納米碳酸鈣,又稱超細碳酸鈣,是指粒徑小于100nm的超細粉末體,比普通碳酸鈣的粒度細,比表面積大,表面活性高等優點,廣泛應用于涂料、塑料、橡膠、膠黏劑、造紙、油漆、化妝品以及醫藥和食品等領域,隨著近年來化學鍍工業的發展,次磷酸鈉的需求越來越大,次磷酸鈉的生產量逐年提高,目前國內外工業化生產方法一般都采用一步法:用黃磷與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鈉反應得到次磷酸鈉,同時產生大量的亞磷酸鈣殘渣,挖地深埋是國內外大都采用的消極處理辦法,既占用和污染場地又未充分利用有價資源,因此,處理次磷酸鈉殘渣成為當今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目前關于次磷酸鈉殘渣的處理方法較多,但普遍存在以下問題:處理過程中易產生有毒物質,污染環境,處理方法復雜,能耗高,儀器設備損耗大,使其處理成本較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的缺陷,提供一種針對次磷酸鈉生產殘渣的再回收工藝,能夠避免污染環境,并且工藝簡單能耗少,可以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針對次磷酸鈉生產殘渣的再回收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粉碎:將次磷酸鈉生產殘渣放置進粉碎機的內部粉碎成合適的大小;
(2)混合材料:將步驟(1)中粉碎后的次磷酸鈉生產殘渣輸送進帶有攪拌器的反應釜的內部,然后在反應釜的內部依次加入水和碳酸鈉,水和碳酸鈉加入完畢后通過加熱器對反應釜進行加熱,然后啟動攪拌器對三者進行攪拌使三者混合;
(3)過濾:將步驟(2)的中得到的混合物放置進過濾器中進行過濾,過濾后得到濾渣和濾液;
(4)配置亞磷酸溶液:將亞磷酸投入進反應釜的內部,然后注入定量的母液和水,注入后啟動反應釜內部的攪拌器讓三者混合得到亞磷酸溶液;
(5)去除純堿:將步驟(3)得到的濾液注入進反應釜的內部,然后開啟反應釜中的攪拌器對濾液進行攪拌,在攪拌的過程中在反應釜的內部加入進步驟(4)中配置出的亞磷酸溶液,使得兩者混合,然后等待2-3h讓兩者充分反應,反應后得到亞磷酸鈉溶液;
(6)調配亞磷酸鈉溶液的PH值:將氫氧化鈣溶液緩慢加入進亞磷酸鈉溶液的內部,然后對兩者進行攪拌,在此過程中持續測量兩者的混合物的PH值,當PH值到達7后繼續攪拌直至混合物的PH值不會改變;
(7)生成亞磷酸鈣:對步驟(6)中得到的混合物依次進行壓濾、洗滌、烘干和粉碎得到亞磷酸鈣。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步驟(1)中次磷酸鈉生產殘渣粉碎后的目數應該控制在60-120目。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步驟(2)中次磷酸鈉生產殘渣、水和碳酸鈉質量比為1:1.5:0.7,加熱溫度為60-10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康祥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和純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未經江蘇康祥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和純化學工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89354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