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Mini-LED通孔調光結構背光源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889885.0 | 申請日: | 2020-08-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6242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08 |
| 發明(設計)人: | 葉蕓;潘建豪;郭太良;江宗釗;曹項紅;陳恩果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州大學;閩都創新實驗室 |
| 主分類號: | G02F1/13357 | 分類號: | 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創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錢莉;蔡學俊 |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mini led 調光 結構 背光源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Mini?LED通孔調光結構背光源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一個以上的發光單元,每個發光單元均包括電極基板、Mini?LED、內壁貼附有高效反射膜的通孔結構、擴散板以及量子點膜;所述Mini?LED設置于電極基板上,所述通孔結構同樣設置在電極基板上,并罩設在Mini?LED的周圍;所述擴散板包括矩形部分以及倒錐形部分,所述倒錐形部分設于通孔結構內,矩形部分位于倒錐形部分的頂部,設置于通孔結構的上端;所述量子點膜設置于擴散板的頂部。本發明能夠增加耦合的光線數量提升整個耦合出光區域亮度,既達到出光均勻的效果又維持了亮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Mini-LED背光設計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Mini-LED通孔調光結構背光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LED背光的LCD在市場上仍然占據主導位置。雖然有OLED新技術的產生,但液晶電視由于其細膩的解析度以及成熟的生產技術和普眾的價格,目前以及以后幾年也仍然會是主流。作為被動式發光的顯示器件,其光源利用效率及主觀畫質很難提升。隨著第三代顯示的需求推動和技術發展,次毫米發光二極管(Mini-LED)顯示由高密度的Mini-LED二維陣列形成。Mini-LED是一種全固態有源發光器件,具有工作電壓低、發光效率高、響應快、性能可靠和工作溫度范圍寬等特點,已經成為目前技術的熱點。
Mini-LED可以作為獨立的顯示,將LED芯片作為一個單像素點,但因其尺寸為100~500um導致顯示分辨率較低,如何提升其獨立顯示分辨率還將是今后一段時間內的問題。除此之外Mini-LED還可以作為液晶顯示的背光,用TFT來驅動,這樣可以把背光劃分為幾百到幾萬個區域不等,每個區域對應多個像素點,這樣通過控制Mini-LED的電流就可以控制每個區域的亮暗程度,這樣顯示屏的明暗對比度就可以提升到跟OLED一樣的1000000:1,可以為LCD性能提升提供高動態范圍和局部亮度調節,這樣的技術不僅可以大幅提升對比度,而且與傳統液晶顯示器相比可以省電三到四倍,運動模糊的問題也能得到解決。
目前直下式背光還存在光暈效應較高的問題,解決此種問題傳統方法為劃分最佳區域LED數目,但是此種方法無疑會降低背光模組的整體亮度,又因為LED有一個最佳的驅動電流密度范圍,而Mini-LED的尺寸較小,驅動受到限制,需要分區調光來彌補發光效率較低問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Mini-LED通孔調光結構背光源及其制造方法,能夠增加耦合的光線數量提升整個耦合出光區域亮度,既達到出光均勻的效果又維持了亮度。
本發明采用以下方案實現:一種Mini-LED通孔調光結構背光源,包括一個以上的發光單元,每個發光單元均包括電極基板、Mini-LED、內壁貼附有高效反射膜的通孔結構、擴散板以及量子點膜;
所述Mini-LED設置于電極基板上,所述通孔結構同樣設置在電極基板上,并罩設在Mini-LED的周圍;
所述擴散板包括矩形部分以及倒錐形部分,所述倒錐形部分設于通孔結構內,矩形部分位于倒錐形部分的頂部,設置于通孔結構的上端;
所述量子點膜設置于擴散板的頂部。
進一步地,所述電極基板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負電極薄層、絕緣襯底以及尋址電極,其中襯底內部設有電極通孔,該電極通孔內填充有負電極導電金屬材料,使得設置于電極基板上的Mini-LED能夠與負電極薄層電性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高效反射膜在通孔結構內的分布為:沿通孔的垂直方向,高效反射膜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位于通孔壁上處至擴散板矩形部分處,第二部分位于通孔壁上處至電極基板處;通孔壁上處至處形成光通孔窗口;其中I0為中心光源的光強。
進一步地,所述通孔結構采用透明有機高分子材料,包括聚碳酸酯、聚丙烯酸甲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進一步地,所述高效反射膜選用多層膜系反射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州大學;閩都創新實驗室,未經福州大學;閩都創新實驗室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88988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鐵路軌道故障診斷用具有導軌變形檢測裝置
- 下一篇:一種環保水性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