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礦熱爐水冷爐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889724.1 | 申請日: | 2020-08-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964448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20 |
| 發明(設計)人: | 華志宇;張春生;師家安;王斌;楊坤 | 申請(專利權)人: | 昆明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股份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7D1/00 | 分類號: | F27D1/00;F27D9/00;F27D11/00 |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徐玲菊;蔣文睿 |
| 地址: | 650000 ***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礦熱爐 水冷 | ||
本發明提供一種礦熱爐水冷爐底,包括爐體,其特征在于爐體底部由多塊其內帶冷卻通道的導電銅瓦依次拼接成導電爐底,每個導電銅瓦上的冷卻通道一端為進水口、另一端為出水口,進水口通過進水管與塔式均流配水器相連通,出水口與出水管相連通。通過若干塊其內帶冷卻通道的導電銅瓦構成礦熱爐弧形爐底,即以水作為冷卻介質對爐底的導電銅瓦進行有效水冷,再通過塔式均流配水器,均勻地向各塊導電銅瓦輸送流量、壓力一致的冷卻水,大大提高冷卻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節約水資源,并可對吸熱后的冷卻水另作他用,充分利用該熱能,降溫后的水又可返回,以利于循環利用,大大降低冷卻成本,更加綠色環保。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礦熱爐爐底,特別是一種礦熱爐水冷爐底,屬于礦熱爐爐底設計制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礦熱爐的爐底主要有導電式爐底、多觸針式及鋼柱式爐底,這類爐底的電極不僅結構復雜,而且由于爐底電極冷卻面積大,使用時冷卻溫差大,易造成內部偏弧使原料受熱不均勻。現有技術多采用風冷方式對爐底進行冷卻,風冷方式雖然結構較為簡單,但是冷卻效果較差,同時,風冷對空間需求較高,需要有足夠的空間安裝大型風冷設備,普通小廠房難以滿足要求。另外,風冷方式無法對余熱進行回收利用,造成能源浪費。因此有必要對現有技術加以改進。
發明內容
為解決現有礦熱爐的爐底電極采用風冷方式,所帶來的冷卻效果差,以及無法回收余熱等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礦熱爐水冷爐底。
本發明通過下列技術方案完成:一種礦熱爐水冷爐底,包括爐體,其特征在于爐體底部由多塊其內帶冷卻通道的導電銅瓦依次拼接成導電爐底,每個導電銅瓦上的冷卻通道一端為進水口、另一端為出水口,進水口通過進水管與塔式均流配水器相連通,出水口與出水管相連通,以便通過導電銅瓦組成導電爐底,并直接在銅瓦內使用冷卻水進行冷卻,提高冷卻效果,同時便于回收由水帶出的余熱。
所述出水管與冷卻器相連通,或者與需要使用熱水的設備相連通。
所述導電銅瓦包括位于中心處的中央導電銅瓦,環繞中央導電銅瓦、并呈環狀的第一導電銅瓦組,以及環繞第一導電銅瓦組、呈環狀的第二導電銅瓦組;所述中央導電銅瓦內對稱設置兩組中央蛇形冷卻通道,每一組中央蛇形冷卻通道的一端連接向下伸出的中央進水管,另一端連接向下伸出的中央出水管;所述第一導電銅瓦組包括多塊沿其環形等分的第一扇形導電銅瓦,每一塊第一扇形導電銅瓦內設置有第一蛇形冷卻通道,所述第一蛇形冷卻通道的一端連接向下伸出的第一進水管,另一端連接向下伸出的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導電銅瓦組包括多塊沿其環形等分的第二扇形導電銅瓦,每一塊第二扇形導電銅瓦內設置有第二蛇形冷卻通道,所述第二蛇形冷卻通道的一端連接向下伸出的第二進水管,另一端連接向下伸出的第二出水管。
所述中央導電銅瓦設為一塊圓形導電銅瓦,第一導電銅瓦組設為相互連接的四塊扇形導電銅瓦,第二導電銅瓦設為相互連接的十六塊扇形導電銅瓦。
所述中央導電銅瓦上設置有連接熱電偶的中央連接孔。
所述第一扇形導電銅瓦上設置有連接熱電偶的第一連接孔。
所述第二扇形導電銅瓦上設置有連接熱電偶的第二連接孔。
所述中央蛇形冷卻通道的管徑為42mm。
所述第一蛇形冷卻通道的管徑為60mm。
所述第二蛇形冷卻通道的管徑為60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昆明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經昆明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股份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88972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