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5-HTR7基因及其表達產物作為靶標在制備抗肝吸蟲感染的產品中的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815458.8 | 申請日: | 2020-08-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2984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04 |
| 發明(設計)人: | 沈輝;劉春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桂林醫學院 |
| 主分類號: | C12Q1/6883 | 分類號: | C12Q1/6883;G01N33/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輕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姚曉麗 |
| 地址: | 541004 廣西壯***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htr7 基因 及其 表達 產物 作為 靶標 制備 肝吸蟲 感染 產品 中的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5?HTR7基因及其表達產物作為靶標在制備抗肝吸蟲感染的產品中的應用,屬于生物醫藥技術領域。本發明經過研究發現,宿主吞食肝吸蟲囊蚴后,在囊蚴脫囊過程中,5?HTR7基因表達量顯著上調,5?HTR7在囊蚴的脫囊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5?HTR7基因及其表達產物可以作為靶標,用于制備抗肝吸蟲感染的產品,既開辟了5?HTR7基因及其表達產物新的應用領域,也開辟了新的抗肝吸蟲感染的產品,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5-HTR7基因及其表達產物作為靶標在制備抗肝吸蟲感染的產品中的應用,屬于生物醫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肝吸蟲成蟲寄生在人和哺乳動物的肝膽管內而引起的肝吸蟲病是我國目前最嚴重的食源性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人們因進食生魚、蝦類食物,誤吞入肝吸蟲囊蚴而被感染,可導致肝大、膽管炎、膽囊炎、膽石病、梗阻性黃疸、肝膽系統腫瘤等嚴重的疾病及并發癥發生,而且患膽管癌的風險明顯增加。
肝吸蟲生活史為典型的復殖吸蟲生活史,包括成蟲、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階段。成蟲寄生于人或哺乳動物的膽管內。蟲卵隨膽汁進入消化道混于糞便排出,在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體消化道孵出毛蚴,穿過腸壁在螺體內發育,經歷了胞蚴、雷蚴和尾蚴3個階段。成熟的尾蚴從螺體逸出,遇到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類,則侵入魚體內肌肉等組織發育為囊蚴。
魚體內的囊蚴被終宿主(人、貓、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軟化,囊內幼蟲的被激活,幼蟲活動加劇,在十二指腸內破囊而出。脫囊過程主要是受胰酶的刺激后發生,脫囊后的幼蟲循膽汁逆流而行,少部分幼蟲在幾小時內即可到達肝內膽管。
目前,尚缺乏阻斷肝吸蟲早期感染過程(脫囊)的預防性藥物,臨床上治療肝吸蟲病主要使用的廣譜抗蠕蟲藥——吡喹酮和阿苯達唑均無法實現這一功能。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預防或治療肝吸蟲病的藥物,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5-HTR7基因及其表達產物作為靶標在制備抗肝吸蟲感染的產品中的應用。本發明經過研究發現,宿主吞食肝吸蟲囊蚴后,在囊蚴脫囊過程中,5-HTR7基因表達量顯著上調,5-HTR7在囊蚴的脫囊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5-HTR7基因及其表達產物可以作為靶標,用于制備抗肝吸蟲感染的產品,既開辟了5-HTR7基因及其表達產物新的應用領域,也開辟了新的抗肝吸蟲感染的產品,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5-HTR7基因及其表達產物作為靶標在制備抗肝吸蟲感染的產品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經過研究發現,宿主吞食肝吸蟲囊蚴后,在囊蚴脫囊過程中,5-HTR7基因表達量顯著上調,5-HTR7在囊蚴的脫囊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5-HTR7基因及其表達產物可以作為靶標,用于制備抗肝吸蟲感染的產品,既開辟了5-HTR7基因及其表達產物新的應用領域,也開辟了新的抗肝吸蟲感染藥物,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5-HTR7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氨基酸序列如SEQ IDNO.2所示。
采用上述進一步的有益效果是:5-HTR7基因,中文名稱為5-羥色胺受體7,是5-羥色胺受體家族的一種亞型。5-羥色胺受體是一群于中樞神經系統中央處和末梢神經系統周邊出現的G蛋白偶聯受體及配體門控離子通道,廣泛參與并影響生物的行為及各項生理功能。目前現有技術中,并沒有將5-HTR7基因及其表達產物作為肝吸蟲藥物防控靶標的報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桂林醫學院,未經桂林醫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815458.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