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比表面積高導電性碳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815266.7 | 申請日: | 2020-08-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924824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2-17 |
| 發明(設計)人: | 吳松松;丁春艷;陸美含;王安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1B32/05 | 分類號: | C01B32/05;H05K9/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55086 山東省淄***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表面積 導電性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利用梧桐絮為原料與乙醇乙二醇混合制備的一種具有高比表面積高導電性碳基吸波材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向燒杯中加入乙醇乙二醇,攪拌均勻后將梧桐絮放入燒杯中,再將其進行15min的真空浸漬,放入鼓風干燥箱中進行120℃的干燥后放入管式爐中進行900℃煅燒得到成品。本發明屬于吸附催化、導電材料制備領域,由此制得的成品具有高比表面積(1505m2/g),高導電性(1.8s/mm),且具有超高吸收電磁波的能力(?47.5dB),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技術領域
本發明提供一種高比表面積高導電性碳的制備方法,屬于吸附材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及電磁設備的發展迅速,電磁波不僅會影響設備的正常使用,其帶來的電磁污染也逐漸嚴重,正在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因此,吸波材料也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不僅可以應用于電子產品,在軍事領域也有著較好的發展前景。
碳材料由于其優良的力學和電學性能,取材方便,體積小等優點被廣泛用于制備吸波材料,而多孔碳材料更是由于其豐富的孔結構,同時具有大孔,微孔和介孔,且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密度小,穩定性好,具有良好的電磁損耗性能等特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用于制備吸波材料。但單一碳材料的介電常數較大,并不利于阻抗匹配,吸波性能并不理想。梧桐絮作為生物材料,獲取成本低廉,且煅燒后的吸波性能較好,能夠有效的減少反射,增大衰減。然而,現有技術中關于梧桐絮用作吸波材料的少之又少。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利用梧桐絮與乙醇乙二醇混合后制得的高比表面積高導電性碳的方法。該方法制得的成品比表面積高,導電性高,且具有較高吸收電磁波的能力,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梧桐絮與乙醇乙二醇混合后制得的高比表面積高導電性碳的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步驟如下:
一種高比表面積高導電性碳的制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向燒杯中加入10ml乙醇,20ml乙二醇;
(2)攪拌均勻后將梧桐絮放入燒杯中;
(3)將燒杯放入真空干燥箱中抽真空浸漬15min;
(4)從燒杯中將梧桐絮取出放入坩堝,將坩堝移入鼓風干燥箱,120℃的溫度氛圍下干燥10h;
(5)取出后用管式爐進行煅燒,在整個過程中恒速通入氮氣,以5℃/min的升溫速率從室溫升至 900℃,保溫120min冷卻至室溫后取出;
(6)將制得的吸波材料按照材料:石蠟=1:15的比例加熱至混合均勻,壓制成外徑為7.0mm,內徑為3.0mm的環形管測試吸波性能;
相比與其它工藝,本發明的特點在于:
(1)所用原料成本較低,且操作方便;
(2)900℃下碳化的材料具有優異的電磁波吸收能力,在厚度為2mm,頻率為14.8GHz時,RL值達-47.5dB,帶寬達到了6GHz,可見經過此方法制得的吸波材料具有寬,強的吸波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由實施例1所制備的吸波材料與炭黑的導電性對比圖。
圖2是由實施例1所制備的吸波材料的吸波圖
圖3是由實施例1所制備的吸波材料的比表面積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理工大學,未經山東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815266.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