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綠原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及抗菌活性測定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798623.3 | 申請日: | 2020-08-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4853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28 |
| 發明(設計)人: | 熊偉;韓曉丹;吳磊;李雄輝;胡居吾;付建平;王慧賓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西省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7D261/04 | 分類號: | C07D261/04;C07D487/04;A61P31/04 |
| 代理公司: | 許昌豫創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40 | 代理人: | 韓曉靜 |
| 地址: | 330200 江西省南***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綠原酸 衍生物 合成 方法 抗菌 活性 測定 | ||
1.一種綠原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綠原酸醇羥基的保護:將綠原酸溶于丙酮中,再加入對甲苯磺酸到反應體系中,在室溫下攪拌3~5h;TLC監測反應進程,直到反應物綠原酸消失;反應結束后,加入堿性物質,中和剩余的對甲苯磺酸至pH值為6~7.5,抽濾,濾液濃縮得到化合物A;
步驟2、綠原酸酚羥基的保護:將步驟1中得到的化合物A、酚羥基保護基乙酸酐與催化劑4-二甲氨基吡啶加入到溶劑二甲基甲酰胺中,在室溫下攪拌反應2~3h;監測反應完全,向反應體系中加入飽和食鹽水洗滌,再用萃取劑萃取,合并有機相,有機相用硅膠色譜純化,以二氯甲烷和甲醇為洗脫劑,分離出化合物B;
步驟3、含噁唑或吡唑環的綠原酸衍生物的合成:將步驟2中得到的化合物B溶于有機溶劑中,再加入1,3-偶極子C、催化劑銅鹽、氧化劑到反應體系中,在50~70℃的溫度下反應5~8h;TLC監測反應進程,直到化合物B完全消失,停止反應,向反應體系中加入飽和食鹽水洗滌,再用萃取劑萃取,合并有機相,有機相用硅膠色譜純化,以二氯甲烷和甲醇為洗脫劑,分離出化合物D;
所述的1,3-偶極子C為式(Ⅰ)
其中,R為H、Bn、Me、Ph、4-MePh、4-MeOPh、4-ClPh或CH2CH2CO;Ar為Ph、4-MePh、4-MeOPh、4-ClPh、2-MePh或2-ClPh;X為O或N;
步驟4、羥基保護基的脫除:將步驟3中得到的化合物D加入三氟乙酸和二氯甲烷的混合物中,室溫反應1.5~3h,TLC監測反應進程,反應結束后,向反應體系中加入飽和食鹽水洗滌,用萃取劑萃取,合并有機相,有機相用硅膠色譜純化,以二氯甲烷和甲醇為洗脫劑,得到最終產物E,即綠原酸衍生物,產率為70~85%;
合成路線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綠原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其步驟1中,綠原酸與丙酮的用量比為10mmol:20~30mL,綠原酸與對甲苯磺酸的摩爾比為1:1.0~1.2,堿性物質為飽和碳酸鈉或飽和碳酸氫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綠原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其步驟2中,化合物A、乙酸酐與4-二甲氨基吡啶的摩爾比為1:1.5~2.0:1~1.5,化合物A與二甲基甲酰胺的用量比為10mmol:25~35mL,二氯甲烷與甲醇的體積比為30:1~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綠原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其步驟3中,化合物B與有機溶劑的用量比為10mmol:20~30mL,化合物B與1,3-偶極子C、催化劑銅鹽、氧化劑的摩爾比為1:1.0~1.2:0.1~0.2:0.2~0.5,二氯甲烷與甲醇的體積比為10:1~2。
5.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綠原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其步驟3中,催化劑銅鹽為氯化銅、溴化銅、醋酸銅、醋酸亞銅、三氟乙酸銅或三氟甲磺酸銅。
6.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綠原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其步驟3中,氧化劑為過氧叔丁醇、間氯過氧苯甲酸、N-溴代丁二酰亞胺、2,2,6,6-四甲基哌啶氧銨四氟硼酸鹽或醋酸碘苯;有機溶劑為DMF、DMA、DMSO、1,4-dioxane、1,2-dichloroethane、CH3CN或THF。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綠原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其步驟4中,化合物D、三氟乙酸與二氯甲烷的摩爾比為1:2~3:1,二氯甲烷與甲醇的體積比為20:1~2。
8.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綠原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其制備得到的綠原酸衍生物結構式為式(Ⅱ):
其中,R為H、Bn、Me、Ph、4-MePh、4-MeOPh、4-ClPh或CH2CH2CO;Ar為Ph、4-MePh、4-MeOPh、4-ClPh、2-MePh或2-ClPh;X為O或N。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西省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未經江西省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98623.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