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采煤塌陷區廢水有機物去除的處理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798020.3 | 申請日: | 2020-08-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908717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10 |
| 發明(設計)人: | 宋炳忠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山東省地勘局第二地質大隊)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02F10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尹均利 |
| 地址: | 272000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采煤 塌陷 廢水 有機物 去除 處理 方法 | ||
1.一種采煤塌陷區廢水有機物去除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廢水通過格柵進行預處理,采用回轉式機械格柵和不銹鋼機架,且柵距為5-8mm,實現初步的固液分離,可以降低無機顆粒物質的含量,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污水A;
步驟二、利用處理系統對污水A進行處理得到污水B;
步驟三、將污水B輸送到綜合調節池,為了避免懸浮物在調節池了沉淀每隔2-5min進行曝氣,通過調節池對污水的水量和水質進行調節得到污水C;
步驟四、將污水C輸送到A級池內,在A級池內進行缺氧返硝化處理,并采用回轉式風機對A級池內進行曝氣,提供氧分促進反應的效果,得到污水D;
步驟五、將污水D輸送到B級池內,在B級池內進行好氧硝化處理,并采用回轉式風機對B級池內進行曝氣,提供氧分促進反應的效果,得到污水E;
步驟六、將污水E輸送到沉淀池進行固定分離得到污水F,沉淀池中的雜質由人工定期進行處理外運;
步驟六、將污水F輸送到脫色氧化池進行去色并消毒得到清水A;
步驟七、將得到的清水A提升至RO過濾器進行過濾處理,經過石英砂、活性炭過濾得到清水B回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采煤塌陷區廢水有機物去除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處理系統包括調節池、活化池、壓濾設備、處理池I和處理池II,包括以下步驟:
S1、將廢水經過格柵輸送到調節池內,調節污水pH值至pH≥2;
S2、將污水輸送至活化池,并向活化池中加入活性吸附劑,在50-60度環境下攪拌2-4h;
S3、利用壓濾設備進污水的固液分離,待泥土凝固后進行深層填埋;
S4、對固液分離后的污水輸送到處理池I,并加入菌粉,均勻攪拌2-3h,靜置4-7h;
S5、將污水輸送到處理池II中加入霉粉,在40-50度環境下,攪拌2-3h,靜置5-7h。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采煤塌陷區廢水有機物去除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粉為水芽殖桿菌菌粉和廈門希瓦氏菌菌粉的任一種或兩種。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采煤塌陷區廢水有機物去除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霉粉為醛脫氫酶和角蛋白酶的任一種或兩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采煤塌陷區廢水有機物去除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處理系統包括毛絨清理設備、泡沫清理池、無氧池、處理池和臭氧池,包括以下步驟:
S1、將廢水經過格柵輸送到毛絨清理設備內,去除污水中的絨毛;
S2、將污水輸送到泡沫清理池內,注入空氣,使污水中產生的泡沫飄散在污水的表面進行清理;
S3、將污水輸送到無氧池內并進行密閉,抽真空加壓至20-25MPa,使溫度25-30度下密閉20-24h;
S4、將污水輸送到處理池內,并加入絮凝劑,攪拌均勻,靜置1-2h;
S5、將污水輸送到臭氧池內進行密封,通入臭氧和二氧化碳氣體,在溫度25-30度的環境下攪拌30-40min。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采煤塌陷區廢水有機物去除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劑為三氯化鐵、硫酸鋁鉀、聚合氯化鋁鐵、聚合硫酸鋁鐵和聚合氯化鋁的一種或多種。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采煤塌陷區廢水有機物去除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處理系統包括CASS池、消毒池、污水提升泵、污泥濃縮池,包括以下步驟:
S1、將廢水經過格柵輸送到CASS池內,使污水與CASS池內內的活性污泥完全混合,促使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機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所吸附;
S2、將污水輸送到消毒池內加入消毒液進行消毒處理,在30-40度的環境下攪拌3-5h后利用污水提升泵進行輸送;
S3、將分離處理的污泥輸送到污泥濃縮池內進行濃縮和消毒,將得到的固體污泥進行清理外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采煤塌陷區廢水有機物去除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液為次氯酸鈉或二氧化氯的一種。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采煤塌陷區廢水有機物去除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活性炭過濾后連接水泵和回用管道,并在回用管道上安裝流量計用于記錄每日的回收水使用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山東省地勘局第二地質大隊),未經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山東省地勘局第二地質大隊)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98020.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