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幼苗栽種輔助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793119.4 | 申請日: | 2020-08-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955104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20 |
| 發明(設計)人: | 王紀忠;徐海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淮陰工學院 |
| 主分類號: | A01C5/08 | 分類號: | A01C5/08 |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識產權事務所 32223 | 代理人: | 朱介人 |
| 地址: | 223005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幼苗 栽種 輔助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幼苗栽種輔助裝置,屬于農業機械領域。該裝置包括:機架;挖穴裝置,設置在機架上,用于開設栽種穴;驅動裝置,固定設置在機架上,驅動裝置位于挖穴裝置沿前進方向的前側,驅動裝置用于帶動挖穴裝置移動。本發明當支撐輪滾動時,由于連接盤與支撐輪偏心設置,因此支撐輪滾動時帶動成型桿先逐步伸出、而后逐步縮回,成型桿的動作過程中完成挖穴,由于成型桿是逐步伸出和縮回的,因此在插入土壤和拔出土壤的過程中,不會對土壤造成較大的拋翻,避免土壤間隙過大,水分快速喪失;由于支撐輪和驅動裝置同步移動,且成型桿是由支撐輪同步驅動,因此挖穴的間距易于控制,間距精準。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幼苗栽種輔助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移栽的幼苗具有節約種子,成苗率高,節約養護成本和資源,促進根系發育等優點,農田中的很多經濟作物都采用移栽方式種植。
在幼苗移栽過程中,一般需要先對土地進行拋翻,提高土壤表層含氧量。而后挖穴,形成栽種空間,再進行填埋。現有技術中,在進行挖穴時,一般的挖穴設備是采用上下行程進行挖穴,也即通過挖穴裝置上下運動,擠壓土壤形成栽種穴。但是這種方式不便于控制栽種穴之間的間距,且上下行程的效率較低,一般需要額外的動力裝置來單獨控制挖穴裝置的上下行程動作,挖穴裝置和行走裝置一般獨立控制,這就造成使用者需要單獨控制行走和挖穴兩道工序,由于行走單獨控制,行走的快慢和挖穴的快慢不易協調,挖出的栽種穴間距不一,不易控制。由于栽種設備一般較重,對于較為濕潤的土壤,行走時還容易造成打滑,進一步的增加了控制難度,開穴間距的控制更加困難。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幼苗栽種輔助裝置,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挖穴時不易控制間距的問題。
一種幼苗栽種輔助裝置,包括:
機架;
挖穴裝置,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用于開設栽種穴;
驅動裝置,固定設置在所述機架上,所述驅動裝置位于所述挖穴裝置沿前進方向的前側,所述驅動裝置用于帶動所述挖穴裝置移動。
更優地,所述挖穴裝置包括支撐輪、連接盤和若干組成型器,所述成型器包括連桿和挖穴器;
所述連接盤與所述支撐輪偏心設置;
所述挖穴器包括導向桿和成型桿,所述導向桿和所述成型桿的一端固定連接且兩者之間具有一角度以形成V字形結構,若干所述連桿的一端周向均勻地鉸接至所述連接盤、所述連桿的另一端鉸接至所述挖穴器,所述導向桿遠離所述成型桿的端部鉸接至所述支撐輪;
所述支撐輪轉動時,所述成型桿至少具有第一工作狀態和第二工作狀態,當處于第一工作狀態時,至少位于正上方的所述成型桿沿所述支撐輪的軸心線的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落入所述支撐輪上;當處于第二工作狀態時,至少位于正下方的所述成型桿沿所述支撐輪的軸心線的方向上的投影部分外露于所述支撐輪。
更優地,所述成型桿為上下端均開口的空心結構,所述成型桿的下端開設有導向切面。
更優地,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第一滾輪和動力裝置,所述第一滾輪通過驅動架連接至所述挖穴輪,所述動力裝置用于驅動所述第一滾輪轉動。
更優地,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第二滾輪和動力裝置,所述第二滾輪通過驅動架連接至所述挖穴輪,所述動力裝置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滾輪轉動;
所述第二滾輪上周向均勻地固定設置有若干刨齒。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淮陰工學院,未經淮陰工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9311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