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兩段式AO氧化溝串聯的高效脫氮系統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785250.6 | 申請日: | 2020-08-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4761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19 |
| 發明(設計)人: | 唐玉朝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建筑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段式 ao 氧化 串聯 高效 系統 方法 | ||
1.一種基于兩段式AO氧化溝串聯的高效脫氮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包括第一段AO氧化溝、第二段AO氧化溝;
所述第一段AO氧化溝由第一缺氧區、第一沉淀區、第三缺氧區和第一好氧區組成,其中第一缺氧區的首端與進水口連接,第一缺氧區的末端與第一沉淀區的首端連接,第一沉淀區的末端與第三缺氧區的首端連接,同時連接第一出水管;第三缺氧區的末端與第一好氧區首端連接;第一好氧區的末端與第一缺氧區的首端連接;
所述第二段AO氧化溝由第二缺氧區、第二好氧區和第二沉淀區組成,其中第二缺氧區的首端與第一沉淀區的出水管連接,同時與第二沉淀區的末端連接;第二缺氧區的末端與第二好氧區首端連接,第二好氧區的末端與第二沉淀區的首端連接,第二沉淀區的末端同時與第二缺氧區的首端以及第二出水管連接;
所述第一好氧區和第二好氧區的首端處均設置有縫隙式氣升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兩段式AO氧化溝串聯的高效脫氮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AO氧化溝和第二段AO氧化溝的平面形狀均為橢圓形或矩形,第一缺氧區、第二缺氧區和第三缺氧區內均設有攪拌裝置。
3.一種利用如權利要求1-2任一所述系統進行高效脫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 污水首先輸入至第一段氧化溝中的第一缺氧區進行反硝化脫氮;
步驟S2. 將步驟S1中脫氮后的污水輸入第一沉淀區進行泥水分離產生上層污水和下層污泥;
步驟S3. 將步驟S2中產生的上層污水從集水渠收集通過排水管排出進入第二段氧化溝,污泥在沉淀區底部,氣升回流到第一好氧區;
步驟S4. 污泥輸送至第一好氧區內完成亞硝化和硝化反應,反應后的污泥自流回流至第一缺氧區,污泥完成一個循環;
步驟S5. 將步驟S2產生的上層污水排入第二段氧化溝,污水首先進入第二缺氧區進行反硝化,再氣升流入第二好氧區進行氨氮的氧化同時除去殘留的有機物;
步驟S6. 將步驟S5處理后的污水自流輸入第二沉淀區進行泥水分離,完成泥水分離后污水即排放出生化反應系統,污泥自流回流進入第二缺氧區,污泥完成一個循環。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基于兩段式AO氧化溝串聯高效脫氮系統的高效脫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AO氧化溝沉淀區平均水平流速為5~8mm/s,第二段AO氧化溝內沉淀區的平均水平流速為3~6mm/s;第一段AO氧化溝的總水力停留時間不小于10h,第二段AO氧化溝的總水力停留時間不小于8h。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基于兩段式AO氧化溝串聯高效脫氮系統的高效脫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氧區的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取值不低于7000mg/L,第三缺氧區的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維持在3000~4500mg/L。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基于兩段式AO氧化溝串聯高效脫氮系統的高效脫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好氧區和第三缺氧區均采用投加填料形成生物膜接觸氧化的方式運行。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基于兩段式AO氧化溝串聯高效脫氮系統的高效脫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污水排入第一缺氧區前經過厭氧預處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建筑大學,未經安徽建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85250.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