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檢測視力的方法、終端設備以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779348.0 | 申請日: | 2020-08-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22081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25 |
| 發明(設計)人: | 王風;黃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B3/103 | 分類號: | A61B3/103;A61B3/14;A61B3/15 |
| 代理公司: | 廣州德科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381 | 代理人: | 萬振雄;陳曉妍 |
| 地址: | 528850 廣東省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檢測 視力 方法 終端設備 以及 計算機 可讀 存儲 介質 | ||
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檢測視力的方法、終端設備以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用于通過獲取屈光度及時檢測用戶的視力。本發明實施例應用于終端設備,該終端設備包括視力傳感器,本發明實施例方法包括:獲取多個屈光度;根據多個屈光度,進行視力檢測;其中,多個屈光度包括第一屈光度,獲取多個屈光度,包括:在確定終端設備處于特定使用場景的情況下,通過視力傳感器使用紅外偏心攝影技術獲取第一圖像,第一圖像包括用戶的第一瞳孔圖像;在第一瞳孔圖像中的瞳孔位置與預設瞳孔位置匹配的情況下,通過視力傳感器開啟掃描燈,使用紅外偏心攝影技術獲取第二圖像,第二圖像包括用戶的第二瞳孔圖像;根據第二瞳孔圖像,分析得到第一屈光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終端設備應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檢測視力的方法、終端設備以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終端設備,且終端設備成為了一種高頻用眼設備。用戶長時間使用或不當使用終端設備是導致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國的近視患者約占世界近視患者的33%,高于世界平均數值。
人眼視力屈光度的檢測是醫學上的重要檢查項目,當前便攜式自動視力屈光度檢測設備是一個熱點研究內容,其涉及到醫學、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以及數字圖像處理等多個研究領域。便攜式屈光度檢測裝置可以讓我們跟蹤了解自己眼睛的屈光狀態,以便在可恢復期內盡早發現并治療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散光等)的癥狀。因此,近視的預防和治療已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現有技術中,國內市場上通常采用有紅外偏心攝影技術的醫療設備進行屈光度檢測,但是該醫療設備體積較大,費用昂貴,無法做到自動或便攜地檢測視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檢測視力的方法、終端設備以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用于將紅外偏心攝影技術應用至終端設備。終端設備通常來說比較小型化且其費用便宜,同時,結合用戶特定的使用場景,就可以自動進行視力檢測,提高用戶檢測視力的頻率。
有鑒于此,本發明實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檢測視力的方法,可以包括:
獲取多個屈光度;
根據該多個屈光度,進行視力檢測;
其中,該多個屈光度包括第一屈光度,該獲取多個屈光度,包括:
在確定終端設備處于特定使用場景的情況下,通過該視力傳感器使用紅外偏心攝影技術獲取第一圖像,該第一圖像包括用戶的第一瞳孔圖像;
在該第一瞳孔圖像中的瞳孔位置與預設瞳孔位置匹配的情況下,通過該視力傳感器開啟掃描燈,使用該紅外偏心攝影技術獲取第二圖像,該第二圖像包括該用戶的第二瞳孔圖像;
根據該第二瞳孔圖像,分析得到該第一屈光度。
可選的,該根據該第二瞳孔圖像,分析得到該第一屈光度,包括:對該第二瞳孔圖像進行分析,得到有效燈條范圍;在該第二瞳孔圖像中的瞳孔位置與該預設瞳孔位置匹配的情況下,通過使用該紅外偏心攝影技術按照該有效燈條范圍獲取第三圖像,該第三圖像包括該用戶的第三瞳孔圖像;根據該第三瞳孔圖像,分析得到該第一屈光度。
可選的,該根據該第二瞳孔圖像,分析得到該第一屈光度,包括:對該第二瞳孔圖像進行分析,得到有效燈條范圍;通過使用該紅外偏心攝影技術按照該有效燈條范圍獲取第四圖像,該第四圖像包括該用戶的第四瞳孔圖像;在該第四瞳孔圖像中的瞳孔位置與該預設瞳孔位置匹配的情況下,通過使用該紅外偏心攝影技術按照該有效燈條范圍獲取第五圖像,該第五圖像包括該用戶的第五瞳孔圖像;根據該第五瞳孔圖像,分析得到該第一屈光度。
可選的,該根據該多個屈光度,進行視力檢測,包括:根據該多個屈光度,求解平均屈光度;根據該平均屈光度,進行視力檢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廣東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7934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