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輛的側部車身構造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775771.3 | 申請日: | 2020-08-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2909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2-13 |
| 發明(設計)人: | 駒路知博;堀田與支彥 | 申請(專利權)人: | 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2D25/04 | 分類號: | B62D25/04;B60J5/04 |
| 代理公司: | 永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徐殿軍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輛 車身 構造 | ||
本發明提供抑制在側面碰撞時相對于中立柱后壁部、側面碰撞負荷傾向于施加到中立柱前壁部,從而導致中立柱前壁部相對于中立柱后壁部向車寬方向內方側大幅位移的行為的車輛的側部車身構造。在車體側不存在中立柱的車輛的側部車身構造的特征在于,具備前車門(10)、以及前后方向的長度相對于該前車門(10)較短的后車門(30),在后車門(30)的前部內置有車門側的中立柱(35),該車輛的側部車身構造具備角撐板部件(41),該角撐板部件(41)從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相對于中立柱(35)的外壁部(35c)向車門外板(31)側突出,且具有沿著該車門外板(31)的側面碰撞負荷的承受面部(41a)。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車體側不存在將頂棚側軌部與側邊梁部沿上下方向連結的中立柱的車輛的側部車身構造。
背景技術
以往,在無中立柱的車輛中,在車身側不存在將頂棚側軌與側邊梁沿上下方向連結的車體側中立柱。因此,構成為在后車門前端內置車門側中立柱,在側面碰撞時將由車門側中立柱承受的負荷在其上下兩端部向車身側傳遞。
然而,在通常的車輛中,出于外觀設計的關系,與前車門的前后方向的長度相比,后車門的前后方向的長度較短,因此中立柱相應地配置于車門開口部的靠后方。
因此,在車輛的側面碰撞時,相對于中立柱后壁部,側面碰撞負荷傾向于施加到中立柱前壁部,從而導致產生中立柱前壁部相對于中立柱后壁部向車寬方向內方側大幅位移的行為。
為了解決這種問題點,對于車門側中立柱的上下兩端向車身傳遞負荷的傳遞構造,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在具備對開構造的車門的車輛中,在后車門前部內置有中立柱的構造。在上述中立柱的下部外壁部與設于車門內板后端的補充加強件(日文:レインチェック)之間架設有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防撞桿。
然而,在該專利文獻1公開的以往構造中,如何抑制在側面碰撞時中立柱前壁部相對于中立柱后壁部向車寬方向內方側大幅位移的行為這一點完全沒有公開。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25844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的側部車身構造,其能夠抑制在側面碰撞時相對于中立柱后壁部、側面碰撞負荷傾向于施加到中立柱前壁部,從而導致的中立柱前壁部相對于中立柱后壁部向車寬方向內方側大幅位移的行為。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車輛的側部車身構造在該車輛的車體側不存在中立柱,具備前車門以及前后方向的長度相對于該前車門更短的后車門,在上述后車門的前部內置有車門側的中立柱,該車輛的側部車身構造具備角撐板部件,該角撐板部件從上述中立柱的后壁部相對于中立柱外壁部向后車門外板側突出,并且具有沿著該后車門外板的側面碰撞負荷的承受面部。
根據該構成,在側面碰撞時能夠通過上述角撐板部件向中立柱的后壁部側傳遞負荷。由此,能夠抑制在側面碰撞時相對于中立柱的后壁部、側面碰撞負荷傾向于施加到中立柱的前壁部,從而導致中立柱前壁部相對于中立柱后壁部向車寬方向內方側大幅位移的行為。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中立柱上部側的前后方向長度相對于下部側的前后方向長度形成為更小,在上部側設有加強中立柱上部的加強部件,上述角撐板部件配設于中立柱的靠下方,上述加強部件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突出至上述角撐板部件的配設位置。
根據上述構成,由于使加強部件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至角撐板部件的配設位置,因此隨著加強部件被壓向室內方向,能夠增大角撐板部件對后車門下方部的拉拽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未經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7577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