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生物自分布式含油廢氣吸附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771639.5 | 申請日: | 2020-08-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2361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04 |
| 發明(設計)人: | 張國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國華 |
| 主分類號: | B01D53/04 | 分類號: | B01D53/04;B01D46/00;B01D46/30;B01J20/2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30029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生物 分布式 含油 廢氣 吸附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生物自分布式含油廢氣吸附裝置,屬于廢氣處理技術領域,可以實現創新性的設置自分布解油復合層和趨油吸油纖維管,利用趨油吸油纖維管對含油廢氣中的油污進行快速吸附,然后將油污集中至自分布解油復合層內側的自擴張集油球中,并基于自分布解油復合層內培養液中的趨油性細菌的習性,在油污分布較多的區域內,趨油吸油纖維管會吸附到更多的油量并傳遞至自擴張集油球上,自擴張集油球根據油量觸發相應程度的擴張,從而吸引趨油性細菌在自分布解油復合層內進行轉移,導致該自擴張集油球處重量明顯增加出現形變,迫使兩側的趨油吸油纖維管向油污分布較多的區域傾斜,分擔部分吸附壓力,從而有效提高含油廢氣的吸附效率及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廢氣處理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生物自分布式含油廢氣吸附裝置。
背景技術
工業生產中常產生含油廢氣,如現有的印染整理、石油化工、涂料等領域,在加工過程中會排放出還有煙塵、油漬等高濃度的有機廢汽,如汽油、石腦油和苯等,不但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并留下重大的火災或爆炸隱患。對于含油廢氣的處理,業界常先將油氣轉相為液態再對其進行處理,常見的設備有噴淋塔,但是噴淋除油的效果較差,經過噴淋后的廢氣往往仍然含油較多的油污。
現有技術中也有采用吸附法來吸附廢氣中的油污,常見的吸附介質有活性炭,其具有極其優異的吸附性,但是容易吸附飽和,而其它過濾器容易被腐蝕,這是因為廢氣中包含的油污由于其黏稠的液體特性,容易對過濾設備造成很大的傷害,在面對大量的含油廢氣過濾時,現有的過濾層容易吸附飽和,在飽和后需要進行暫停處理脫附后方可繼續投入使用,極大的降低含油廢氣的處理效率,且含油廢氣中的油污分布不均勻,而吸附層往往是靜態均勻分布的,因此會造成油污多的地方吸附緩慢,油污少的地方資源浪費,嚴重的降低吸油效率及效果。
發明內容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生物自分布式含油廢氣吸附裝置,它可以實現創新性的設置自分布解油復合層和趨油吸油纖維管進行相互配合,利用趨油吸油纖維管對含油廢氣中的油污進行快速吸附,然后將油污集中至自分布解油復合層內側的自擴張集油球中,并基于自分布解油復合層內培養液中的趨油性細菌的習性,在油污分布較多的區域內,趨油吸油纖維管會吸附到更多的油量并傳遞至自擴張集油球上,自擴張集油球根據油量觸發相應程度的擴張,從而吸引趨油性細菌在自分布解油復合層內進行轉移,導致該自擴張集油球處重量明顯增加出現形變,迫使兩側的趨油吸油纖維管向油污分布較多的區域傾斜,分擔部分吸附壓力,從而有效提高含油廢氣的吸附效率及效果。
2.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生物自分布式含油廢氣吸附裝置,包括過濾塔,所述過濾塔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有進氣管和出氣管,所述過濾塔內連接有自分布解油復合層,所述自分布解油復合層上鑲嵌連接有多根均勻分布的趨油吸油纖維管,所述自分布解油復合層包括上下分布的助立封板和變式重量分布膜,所述變式重量分布膜和助立封板之間留設有分布間隙,所述趨油吸油纖維管包括上下連接的吸油主管和自擴張集油球,所述自擴張集油球位于分布間隙內,所述吸油主管貫穿助立封板并延伸至上側,所述分布間隙內填充有培養液,所述培養液內培養有趨油性細菌。
進一步的,所述自擴張集油球包括集油內球和覆蓋于集油內球外表面的多塊隔油鱗片,所述隔油鱗片與集油內球之間連接有油鼓包球,所述油鼓包球上連接有延伸至集油內球內側的導油纖維絲,利用導油纖維絲向集油內球中吸取到的多余油污,來促使油鼓包球發生膨脹動作,進而頂起隔油鱗片短暫離開集油內球的外表面,使得培養液內的趨油性細菌可以接近集油內球來分解油污,可以實現更好的利用趨油性細菌的趨油特性來實現重心轉移。
進一步的,所述隔油鱗片邊緣處鑲嵌連接有多個均勻分布的磁性微球,相鄰的所述隔油鱗片上對應的磁性微球之間連接有彈性拉線,通過磁性微球和彈性拉線的配合來提高隔油鱗片展開和閉合的有序性,不易出現閉合失敗的現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國華,未經張國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7163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硅酸鹽系的防眩暈釹玻璃及其制備方法
- 下一篇:氧化鋯耐火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