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中低滲透強水敏稠油油藏的化學冷采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766874.3 | 申請日: | 2020-08-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059984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2-18 |
| 發明(設計)人: | 張鎖兵;倫增珉;呂成遠;齊義彬;孫建芳;許關利;馬濤;盧剛;王友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E21B43/26 | 分類號: | E21B43/26;E21B43/22;C09K8/588;C09K8/8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創畢升專利事務所 11218 | 代理人: | 孫向民;廉莉莉 |
| 地址: | 100027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滲透 強水敏稠 油油 化學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中低滲透強水敏稠油油藏的化學冷采方法。該化學冷采方法包括:(1)油井壓裂;(2)油井單井吞吐處理。本發明實現了中低滲透強水敏稠油油藏的儲層保護和乳化降黏開采協同作用。通過注入無機和有機黏土穩定劑復配溶液對油藏進行保護,該復配體系既能增強與砂粒間的固結作用,防止砂粒運移造成傷害,又能增強與黏土間的膠結能力,從而防止黏土水化膨脹;通過注入自乳化降黏劑,在儲層條件下通過自動乳化,顯著降低了稠油的黏度,增加了其流動能力,同時體系也降低了油水界面張力,提高了洗油能力。黏土穩定劑與降黏驅油劑協同作用,解決了該類油藏的動用難題,從根本上改善了其開發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石油開發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中低滲透強水敏稠油油藏的化學冷采方法。
背景技術
世界經濟快速增長,對石油的需求也急速增加,在常規石油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非常規石油資源的有效開發就成為關注的焦點。其中,稠油就是一種儲量非常豐富的非常規資源。
稠油黏度高、比重大,導致其流動性差,使稠油從油層流入井筒,或從井筒舉升到地面都非常困難,單純依靠地層天然能量難以有效開發。利用加熱降黏是最直接、有效的開發技術。稠油熱采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提高原油采收率工程項目之一,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以蒸汽吞吐、蒸汽驅、SAGD、熱水驅、火燒油層、電磁加熱等技術,部分取得顯著效果。在這些開發技術中,注蒸汽熱采是主體技術。然而,隨著開發時間延長、汽竄、水竄及“超覆”現象嚴重、后期注汽效果大幅降低。
因此,稠油冷采技術已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稠油冷采是指區別于傳統的利用熱的介質加熱油層原油的技術,其利用某種技術手段,在不加熱條件下解決了稠油在地層和井筒的流動性難題,從而實現對稠油油藏開發的方法。其核心是通過各種手段降低原油的黏度,改善稠油的流動性能,提高稠油油藏的采收率。
中國發明專利申請CN 109214016 A報道了一種特稠油油藏化學冷采優化方法,其通過數值模擬軟件對注采井型、化學劑段塞濃度、化學劑注入順序、交替注入方式、化學劑段塞大小對采收率的影響進行數值模擬計算。
中國發明專利申請CN 109308358 A報道了一種稠油油藏化學驅數值模擬方法,通過建立室內實驗規模稠油化學復合驅數值模擬模型,將地質模型與生產數據導入其中,從而建立礦場規模三維稠油化學復合驅數值模擬模型。
中國發明專利CN 101328798 B報道了一種稠油冷采的吞吐開采方法,主要應用于稠油油藏常溫常壓的開采,針對不同黏度的稠油,采取不同類型的降黏劑進行降黏,實現了地層及井筒中稠油黏度的降低,提高了稠油開采效果。
中國發明專利申請CN 107143319 A報道了一種淺層稠油降黏冷采的方法,針對淺層、酸值大于0.6mg KOH/g、20℃時地面原油黏度小于20000mPa.s的稠油油藏,通過注入堿性驅油劑實現了不加熱開采。
目前,常用的稠油冷采降黏方法,如摻稀法降黏、稠油改質降黏、稠油微波輻射法降黏,其在應用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稀油資源本身就存在短缺,且稀油價格高于稠油價格,摻稀法降黏在實際應用上并不普遍;稠油改質降黏需要的反應條件較為苛刻,應用的范圍較窄;微波輻射法降黏,受制于微波裝置的限制,礦場難以規模化應用。而化學降黏方法工藝較為簡單,易于實現,使用范圍較廣。在化學降黏方法中,油溶性降黏劑易與稠油中的膠質、瀝青質作用,降黏速度快且效果明顯,但成本較高、易于發生危險、且環境危害大,僅在單井吞吐中得到應用;水溶性降黏劑成本低、工藝簡單,但與稠油直接接觸乳化效果差,對地層條件下流動性較差的稠油效果更差。因此,針對地層條件下流動性差的稠油、特稠油、甚至超稠油,水溶性降黏劑是向著無需攪拌即可以將稠油實現自乳化達到降黏目標的方向發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6687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膜、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砂巖溶蝕類型判別方法、裝置、電子設備及介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