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剛性脆性纖維材料無損包覆紗線及其紡紗方法與織物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764123.8 | 申請日: | 2020-08-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979624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8-31 |
| 發明(設計)人: | 夏治剛;王凱;陶光明;吳勇敏;唐建東;李洪盛;徐衛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紡織大學 |
| 主分類號: | D02G3/04 | 分類號: | D02G3/04;D02G3/16;D02G3/18;D02G3/28;D02G3/36;D02G3/44;D03D15/47;D03D15/513;D03D15/242;D03D15/267;D03D15/275;D03D15/283;D03D15/225;D03D15/5 |
| 代理公司: | 武漢卓越志誠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66 | 代理人: | 胡婷婷 |
| 地址: | 43020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剛性 脆性 纖維 材料 無損 紗線 及其 紡紗 方法 織物 | ||
1.一種高剛性脆性纖維材料無損包覆紗線的紡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S1、將從高剛性脆性纖維長絲卷裝上退繞下來的至少一根高剛性脆性纖維長絲由環錠細紗機的前鉗口輸出,并將從柔性纖維長絲卷裝上退繞下來的兩組柔性纖維長絲與所述高剛性脆性纖維長絲間隔平行喂入所述前鉗口,使所述兩組柔性纖維長絲分別位于所述高剛性脆性纖維長絲的兩側,每組柔性纖維長絲中包括至少一根柔性纖維長絲;由所述前鉗口輸出的所述高剛性脆性纖維長絲被所述兩組柔性纖維長絲夾持后,在低于所述高剛性脆性纖維長絲最大斷裂扭矩的捻度條件下實施正向加捻,形成復合紗芯,并將所述復合紗芯卷繞至筒管備用;
S2、將步驟S1得到的卷繞至筒管上的復合紗芯卷裝置于摩擦紡紗機的筒管支撐架上,使從所述復合紗芯卷裝上退繞下來的所述復合紗芯沿軸向喂入摩擦紡紗機上兩個同向回轉的塵籠間;并將柔性阻燃纖維條喂入摩擦紡紗機的羅拉牽伸機構中,牽伸成柔性阻燃纖維須條;所述柔性阻燃纖維須條經摩擦紡紗機的分梳輥作用,分梳成柔性阻燃纖維流;所述柔性阻燃纖維流進入所述塵籠間的楔形區域,并凝聚在楔形區域內的塵籠表面上,形成凝聚須條,兩個同向回轉的塵籠對所述凝聚須條分別施加向上、向下的摩擦力,形成與所述復合紗芯捻回方向相反的回轉力,對所述凝聚須條進行反向加捻并使其包纏在反向解捻的復合紗芯表層,形成以反向解捻的復合紗芯為核、以柔性阻燃纖維反向加捻包纏為殼的核殼結構復合紗,并將所述核殼結構復合紗卷繞至摩擦紡筒管上備用;
S3、將從至少兩個摩擦紡筒管上退繞下來的所述核殼結構復合紗卷繞至并線筒管上,形成并線筒管卷裝,再將所述并線筒管卷裝置于倍捻機上進行并捻處理;所述倍捻機的加捻盤正向回轉,對并線的所述核殼結構復合紗實施正向加捻,使單根所述核殼結構復合紗內部的反向捻回復合紗芯退捻至無捻狀態,同時并線捻合形成核殼結構復合紗股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剛性脆性纖維材料無損包覆紗線的紡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加捻的捻向為Z,所述反向加捻的捻向為S;或所述正向加捻的捻向為S,所述反向加捻的捻向為Z。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剛性脆性纖維材料無損包覆紗線的紡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2中所述反向加捻的捻度是步驟S1中所述正向加捻捻度的2倍。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剛性脆性纖維材料無損包覆紗線的紡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1中,所述高剛性脆性纖維長絲為玄武巖纖維長絲或玻璃纖維長絲或石英纖維長絲或碳纖維長絲;所述柔性纖維長絲為水溶性維綸長絲或滌綸長絲或丙綸長絲或錦綸長絲或粘膠長絲。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剛性脆性纖維材料無損包覆紗線的紡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2中,所述柔性阻燃纖維為聚酰亞胺纖維或聚苯硫醚纖維或芳砜綸纖維或聚四氟乙烯纖維。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剛性脆性纖維材料無損包覆紗線的紡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3中所述正向加捻的捻度是步驟S2中所述反向加捻捻度的0.5倍。
7.一種高剛性脆性纖維材料無損包覆紗線,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剛性脆性纖維材料無損包覆紗線包括單紗和股線,所述單紗為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紡紗方法制備得到的單根所述核殼結構復合紗,所述股線為根據權利要求1~6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紡紗方法制備得到的所述核殼結構復合紗股線。
8.一種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織物由權利要求7所述的高剛性脆性纖維材料無損包覆紗線織造而成。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織物的經紗為所述核殼結構復合紗股線,所述織物的緯紗為單根所述核殼結構復合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紡織大學,未經武漢紡織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64123.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