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吸聲復合材料的制備工藝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746604.6 | 申請日: | 2020-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92356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13 |
| 發明(設計)人: | 張毅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 主分類號: | B32B37/06 | 分類號: | B32B37/06;B32B37/10;B32B9/02;B32B9/04;B32B27/36;D01C1/00;D01C1/04;D04H1/46;D04H1/425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吳金姿 |
| 地址: | 312000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吸聲 復合材料 制備 工藝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吸聲復合材料的制備工藝,制備過程如下:棕櫚原纖的制取→棕櫚原纖的復合酶改性→棕櫚原纖針刺非織造布的制備→棕櫚原纖針刺非織造布/PHBV熱壓復合吸聲材料的制備;所述棕櫚原纖制取步驟為:棕櫚纖維→化學脫膠→濃硫酸處理→梳棉機開松→制取出棕櫚原纖;所述棕櫚原纖的復合酶改性步驟為漆酶/酸性木聚糖酶復配后改性。本發明工藝制備的吸聲復合材料,可廣泛應用于建筑材料、汽車內飾、家居產品等,不僅純天然,無污染,完全可生物降解,而且有效地變廢為寶,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纖維復合材料開發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吸聲復合材料的制備工藝。
背景技術
棕櫚在我國不僅種植廣泛,價格低廉;而且棕櫚纖維具有耐腐蝕、隔音好、自然可降解等優良特性。通過對脫膠后制取的棕櫚原纖SEM形貌分析發現其橫截面近似于圓,表面粗糙,內部近似蜂窩狀結構、多孔,這使其在保溫、緩沖、吸附及降噪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若能制備出棕櫚原纖吸聲功能復合材料,廣泛應用于建筑材料、汽車內飾、家居產品等,不僅純天然,無污染,可完全生物降解,而且有效地變廢為寶,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發明內容
本發明在于提供一種吸聲復合材料的制備工藝,制備出的吸聲復合材料平均吸聲系數大于0.4,高頻聲波的吸聲系數大于0.8,同時該復合材料強度高、隔音好,不僅純天然、無污染、可完全降解,而且有效地變廢為寶,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本發明制備的吸聲復合材料用作汽車內飾時,與以樹脂為主要成分的塑料類汽車內飾如頂棚、門板及后備箱墊相比,強度高,隔音好,無甲醛和苯等有害物質揮發,棕櫚原纖及PHBV材料可完全生物降解,深受市場親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具體方案如下:
一種吸聲復合材料的制備工藝,包括如下工藝步驟:棕櫚原纖的制取→棕櫚原纖的復合酶改性→棕櫚原纖針刺非織造布的制備→棕櫚原纖針刺非織造布/PHBV熱壓復合吸聲材料的制備;所述棕櫚原纖制取步驟為:棕櫚纖維(上海科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化學脫膠→濃硫酸處理→梳棉機開松→制取出棕櫚原纖;所述棕櫚原纖的復合酶改性步驟為漆酶/酸性木聚糖酶復配后改性。
所述棕櫚原纖制取步驟中化學脫膠采用NaOH 10%~12%o.w.f,雙氧水8.5%~9.5%o.w.f,硅酸鈉2.5%~3.5%o.w.f,滲透劑JFC 1.5~2.5%o.w.f,浴比1:10(上述化學品均由杭后久靈化工有限公司提供);濃硫酸處理采用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0.8%o.w.f,室溫,時間5min,浴比1:10。(o.w.f的意思為100公斤的棕櫚纖維,所需要的用量)
所述梳棉機開松的工藝參數為梳棉機或梳棉試樣機,梳理次數為2次。
所述棕櫚原纖的復合酶改性步驟中所需的生物酶制劑為諾維信中國有限公司生產的漆酶(諾維信(中國)有限公司提供)和酸性木聚糖酶(寧夏和氏璧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所述的棕櫚原纖的復合酶改性步驟中適用的pH值為4.0-5.5,適宜溫度為50-60℃,漆酶活性為1000u/g,酸性木聚糖酶活性為700u/g。
所述漆酶用量3.0%~4.0%o.w.f,酸性木聚糖酶用量5.0%~6.0%o.w.f,處理時間70~80min,處理溫度50℃~53℃,pH值5.0。
所述棕櫚原纖針刺非織造布的制備步驟為復合酶改性后的棕櫚原纖→開松機→給棉機→梳理機→鋪網機→預針刺機→成卷機→針刺機。
所述針刺機針刺深度為12~13mm,針刺密度為250~260刺/cm2,針刺道數為5道。
所述棕櫚原纖針刺非織造布/PHBV熱壓復合吸聲材料的制備步驟中PHBV配比為35%~38%o.w.f(3-羥基丁酸酯和3-羥基戊酸酯的共聚物PHBV,型號Y1000,寧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熱壓壓強為13.5~14.5MPa,熱壓時間為6min~8min,熱壓溫度為150~16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未經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4660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