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能砼塑型機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744756.2 | 申請日: | 2020-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4435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30 |
| 發明(設計)人: | 李黨衛 | 申請(專利權)人: | 謝曉明 |
| 主分類號: | B28B1/093 | 分類號: | B28B1/093;B28B1/04;B28B17/00;G01B21/30;G01B7/28;G01B7/00 |
| 代理公司: | 江蘇鐘山明鏡律師事務所 32427 | 代理人: | 呂欣 |
| 地址: | 237000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智能 砼塑型機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智能砼塑型機,升降裝置設置在履帶行走裝置上,模板系統懸掛在升降裝置的側面,模板系統由受料倉、砼塑型模組成,受料倉、砼塑型模為一體結構,受料倉中設置有至少一根振搗棒,受料倉下部的后側設置有開口,砼塑型模的前后兩側為開口,受料倉下部的后側開口與砼塑型模前側開口相連通,所述受料倉的進料口與混凝土輸送裝置連接,升降裝置上設有與導向線配合的傳感器,傳感器以導向線為基準向控制器自動反饋數據,控制器通過傳感器反饋的數據控制所述模板系統沿導向線方向移動。本技術方案可以實現在彎曲路面以及具有坡度的路面上連續施工,并保持砼結構的線形及平整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道路建設的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智能砼塑型機。
背景技術
目前,鐵路、公路的防撞墻、中間隔離帶、路肩、路緣石等都需要砼結構建筑結構。傳統的砼結構采用分塊集中預制加工,二次倒運至現場拼接安裝,該方法效率較低、成本高,且成品外觀質量較難控制、整體性差。
現有技術中混凝土滑模攤鋪設備大多是通過將模具中的混凝土混合料通過振搗棒或擠壓方式密實成型,由于滑膜鋪攤設備通常是連續作業,對于具有坡度及彎曲的路面,砼結構的平整度很難達到要求。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智能砼塑型機,包括升降裝置、履帶行走裝置、混凝土輸送裝置和模板系統、控制器、沿預設方向設置的導向線,升降裝置設置在履帶行走裝置上,混凝土輸送裝置設置在升降裝置上,模板系統懸掛在升降裝置的側面,模板系統由受料倉、砼塑型模組成,受料倉、砼塑型模為一體結構,受料倉中設置有至少一根振搗棒,受料倉下部的后側設置有開口,砼塑型模的前后兩側為開口,受料倉下部的后側開口與砼塑型模前側開口相連通,所述受料倉的進料口與混凝土輸送裝置連接,所述升降裝置上設有與所述導向線配合的水平傳感器和線形傳感器,所述水平傳感器和線形傳感器以導向線為基準向控制器自動反饋數據,所述控制器通過所述水平傳感器和線形傳感器反饋的數據分別調整升降裝置的高度以及履帶行使的方向,控制所述模板系統沿導向線方向移動。
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是:砼塑型模的橫截面為“п”形結構。采用該結構的塑型??梢允鬼旁谒苄湍纫淮涡猿尚?。
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是:所述振搗棒為高頻振搗棒,受料倉的中部、下部分別設置有至少一根振搗棒。可以使受料倉的砼逐步密實。
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是:導向線為金屬線,線形傳感器為電感式位移傳感器。
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是:混凝土輸送裝置為螺旋給料器。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中所述模板系統懸掛在所述機架的側面,并可在機架牽引下向前滑動,在使用時,混凝土通過輸送裝置進入模板系統的受料倉,由于受料倉的高度高于砼塑型模,經振搗密實的砼在重力下被擠壓進砼塑型模擠壓成型。與傳統的預制安裝施工工藝相比,本發明可以連續操作,并可整體一次成型,不但機械化作業程度高,因此施工效率高、成本低,而且制得的砼結構線形美觀;
2、對于彎曲以及具有坡度的路面,砼結構的平整度及線形較好;
3、由于野外施工灰塵較多,本發明采用非接觸式位移傳感器,提高了設備的可操作性,降低了設備的故障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結構主視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結構側視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謝曉明,未經謝曉明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4475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綠豆皮可溶性膳食纖維的制備方法
- 下一篇:一種鋯基非晶合金鑄錠的生產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