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換熱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743664.2 | 申請日: | 2020-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912261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10 |
| 發明(設計)人: | 徐正本;楊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加冷松芝汽車空調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8D7/16 | 分類號: | F28D7/16;F28F9/02;F28F1/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換熱器 | ||
1.一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排換熱管(11),所述前排換熱管(11)為多個;
前排上集液管(12)和前排下集液管(13),分別連通多個所述前排換熱管(11)的兩端;
后排換熱管(21),所述后排換熱管(21)為多個;
后排上集液管(22)和后排下集液管(23),分別連通多個所述后排換熱管(21)的兩端;
其中,所述前排下集液管(13)的一端設置有冷媒入口(14),所述后排上集液管(22)的一端設置有冷媒出口(24);
所述前排上集液管(12)、所述前排下集液管(13)、所述后排上集液管(22)和所述后排下集液管(23)中至少一者上設置隔板(30),以使換熱管分為多個流程,每一所述流程中的換熱管的數量依次增加,以使各所述流程的流道面積與冷媒的比容變化相匹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30)設于所述前排下集液管(13)上,以使多條所述前排換熱管(11)被分為兩個流程,分別為第一流程和第二流程,多條所述后排換熱管(21)為第三流程,所述冷媒依次流過所述第一流程、所述第二流程及所述第三流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程中換熱管的數量占所述前排換熱管(11)總數量的35%-45%,所述第二流程中換熱管的數量占所述前排換熱管(11)總數量的55%-65%。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入口(14)設于所述前排下集液管(13)的右端,所述冷媒出口(24)設于所述后排上集液管(22)的右端;所述前排下集液管(13)的左端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后排下集液管(23)的左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通孔連通的第二通孔(231)。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排換熱管(11)的總數量以及所述后排換熱管(21)的總數量均小于等于36條。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30)設于所述前排下集液管(13)、所述前排上集液管(12)以及所述后排上集液管(22)上,以使多條所述前排換熱管(11)被分為三個流程,分別為第一流程、第二流程以及第三流程,多條所述后排換熱管(21)被分為兩個流程,分別為第四流程和第五流程,所述冷媒依次流過所述第一流程、所述第二流程、所述第三流程、所述第四流程以及所述第五流程。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程中換熱管的數量占所述前排換熱管(11)總數量的25%-30%,所述第二流程中換熱管的數量占所述前排換熱管(11)總數量的30%-35%,所述第三流程中換熱管的數量占所述前排換熱管(11)總數量的35%-45%;
所述第四流程中換熱管的數量占所述后排換熱管(21)總數量的40%-45%,所述第五流程中換熱管的數量占所述后排換熱管(21)總數量的55%-60%。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入口(14)設于所述前排下集液管(13)的右端,所述冷媒出口(24)設于所述后排上集液管(22)的右端;所述前排上集液管(12)的左端設置有第三通孔,所述后排上集液管(22)的左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三通孔連通的第四通孔(221)。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排換熱管(11)的總數量以及所述后排換熱管(21)的總數量均大于36條。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散熱翅片(40),設于所述換熱器的外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加冷松芝汽車空調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加冷松芝汽車空調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43664.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方便心肌代謝顯像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破壁靈芝孢子粉的加工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