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夏季南亞高壓及其鄰近區域UTLS臭氧谷變化分析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743112.1 | 申請日: | 2020-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3266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06 |
| 發明(設計)人: | 常舒捷;黃江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海洋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K9/62 | 分類號: | G06K9/62;G06F16/2458;G06F16/29 |
| 代理公司: | 北京東方盛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謝秀娟 |
| 地址: | 524088 ***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夏季 南亞 高壓 及其 鄰近 區域 utls 臭氧 變化 分析 方法 | ||
1.一種夏季南亞高壓及其鄰近區域UTLS臭氧谷變化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采集夏季南亞高壓及周邊地區臭氧低值,對所述臭氧低值進行EOF主成分分析,得到夏季南亞高壓及周邊地區上對流層下平流層整層臭氧柱緯向偏差UTLSTCO*的主成分時空特征,計算出在年際時間尺度上上對流層下平流層UTLS臭氧柱的異常分布情況;
步驟2,采集主導特征向量的時間系數,對所述主導特征向量的時間系數進行回歸分析,獲取夏季南亞高壓及其鄰近區域UTLS TCO*有關的影響因子,并獲取所述影響因子與夏季南亞高壓及其鄰近區域UTLS TCO*之間的關系,得到與夏季南亞高壓及其鄰近區域UTLSTCO*的分布型有關的主成分;
步驟3,利用信息流的方法得到信息流分布,確定所述主成分與臭氧變化的因果關系;
步驟4,通過所述EOF主成分分析得到的三個時間序列,使用合成分析法,以所述時間序列的標準化時間系數絕對值大于1為標準,分別選出正、負位相顯著異常的年份,然后分別對高值年的變量進行平均,低值年的變量進行平均,對臭氧低值區成因進行分析;
所述步驟1之前,首先計算上對流層下平流層UTLS臭氧柱總量緯向偏差TCO*的水平分布;
所述步驟1中,對所述臭氧低值進行EOF主成分分析時去除了UTLS臭氧柱緯向偏差TCO*的長期線性趨勢;
所述步驟2中計算的時間系數進行回歸分析之后,要進行t檢驗;
所述步驟2中夏季南亞高壓及其鄰近區域UTLS TCO*有關的影響因子的獲取方法為:
利用主導特征向量的時間系數回歸得到海洋表面溫度SST的分布,得到臭氧異常分布的第一影響因子;
利用主導特征向量的時間系數回歸得到對流層頂高度的分布,進一步驗證得到臭氧異常分布的第二影響因子;
利用主導特征向量的時間系數回歸得到位勢高度場的分布,進一步驗證得到臭氧異常分布的第三影響因子;
對回歸結果進行分析,得到與夏季南亞高壓及其鄰近區域UTLS TCO*的分布型有關的主成分;
步驟3中利用所述信息流的方法得到所述信息流分布的過程為:
將TCO*在南亞高壓及其鄰近區域臭氧低谷的區域40E-105E,20N-45N的平均值作為指數,即指數TOI,依次得到所述指數TOI與對流層頂、200hPa位勢高度場的信息流分布;
將包含印度尼西亞的負異常區域35S-35N,100-120E區域海溫的平均值作為指數,即指數ISI,得到1979~2019年夏季所述指數ISI與青藏高原東部、高原南麓、孟加拉灣北部和南部、中南半島北部、印度半島北部和南部區域TCO*的信息流分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夏季南亞高壓及其鄰近區域UTLS臭氧谷變化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成分包括低緯度地區UTLS TCO*與西太平洋海溫有關,青藏高原以西地區與對流層頂高度有關,青藏高原東部地區與南亞高壓的位置有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海洋大學,未經廣東海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43112.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