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碳酸鈣/二氧化硅核殼型納米復合磨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722551.4 | 申請日: | 2020-07-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925731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13 |
| 發明(設計)人: | 劉衛麗;馮道歡;宋志棠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上海新安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新創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9G1/02 | 分類號: | C09G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31233 | 代理人: | 魏峯;黃志達 |
| 地址: | 20005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碳酸鈣 二氧化硅 核殼型 納米 復合 磨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碳酸鈣/二氧化硅核殼型納米復合磨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所述復合磨料以碳酸鈣納米顆粒為核,二氧化硅顆粒為殼。本發明具有獨特的結構和性能,相比純硅溶膠而言,對硅片、氧化硅片、二氧化硅層、氮化硅層等介質層材料的拋光速率更快;相比氧化鋁磨料而言,對介質層材料的拋光后的表面質量更好,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拋光液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碳酸鈣/二氧化硅核殼型納米復合磨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隨著納米科技的快速發展,納米材料的應用受到各個領域的廣泛關注。納米碳酸鈣在國外已有五十年的應用歷史,作為一種優質填料和白色顏料,具有成本低、性能優、無毒無味等特點,廣泛應用于橡膠、塑料、造紙、油墨、涂料、密封膠與膠粘劑、醫藥、牙膏和食品等領域。在其應用過程中,納米碳酸鈣功能的好壞,主要取決于碳酸鈣產品的化學組成、形貌特征、平均粒徑及分散性等參數,其中最重要的是粒子的晶形和粒度分布,不同晶形的納米碳酸鈣粒子,其應用領域和功能不同。然而,納米碳酸鈣也存在著不足,其具有粒度小、表面能高、極易團聚、表面親水疏油和強極性的特點,與基料結合力較弱,容易造成表面和界面缺陷。因此降低碳酸鈣表面的高勢能、調節疏水性,改善材料性能成為相關研究人員研究的主題和方向。
硅溶膠是一種常見的無機精細化工產品,實質上為無定形SiO2粒子在水中的膠體大小的穩定分散體系。硅溶膠中的二氧化硅,其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巨大的表面自由能,粒子間有相互聚集而降低其表面自由能的趨勢,因此它是一個熱力學不穩定系統,然而在一定條件下制備的硅溶膠可穩定相當長時間,這主要是因為硅溶膠膠團形成的雙電層結構,膠團在水溶液中可以從其周圍有選擇的吸附某種離子,而反離子則以擴散層形式分布在水中,其中一部分反離子密集聚集在緊密層,另一部分則在擴散層。膠粒表面由于具有相同的電荷,相互排斥從而具有足夠穩定性。
工業生產中需要大粒徑硅溶膠,尤其是半導體工業中硅晶片拋光液的生產。大粒徑硅溶膠的生產往往耗時長,能耗也比較高。早期專利報道,在高溫高壓處理堿性的小粒徑硅溶膠,以期達到大粒徑硅溶膠。Albrecht利用非常稀的硅溶膠,常壓下一步法間歇式生產大粒徑硅溶膠,由于反應時間過長和能耗大,不適用于工業化生產。Brekau等人發明了連續法常壓制備大粒徑硅溶膠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的生產較為繁瑣,并且顆粒的粒徑均一性不夠好,同時生產過程耗時較長。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碳酸鈣/二氧化硅核殼型納米復合磨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該復合磨料具有獨特的結構和性能,相比純硅溶膠而言,對硅片、氧化硅片、二氧化硅層、氮化硅層等介質層材料的拋光速率更快;相比氧化鋁磨料而言,對介質層材料的拋光后的表面質量更好,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碳酸鈣/二氧化硅核殼型納米復合磨料,所述復合磨料以碳酸鈣納米顆粒為核,二氧化硅顆粒為殼。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碳酸鈣/二氧化硅核殼型納米復合磨料的制備方法,包括:
(1)制備碳酸鈣納米顆粒并進行表面處理,得到納米碳酸鈣溶液;
(2)將納米碳酸鈣溶液加熱至80℃-200℃,并調節pH值至9-11,添加硅酸溶液,即得碳酸鈣/二氧化硅核殼型納米復合磨料。
所述步驟(1)中的碳酸鈣納米顆粒的制備方法為碳化法、乳液法、凝膠法或復分解法。優選的,采用碳化法。通過碳化法生產的碳酸鈣納米顆粒,其形貌規整、粒徑分布比較窄,對于后續復合磨料的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所述步驟(1)中的表面處理采用陰離子表面活性劑進行處理。
所述陰離子表面活性劑選自聚丙烯酸鈉、六偏磷酸鈉、十二烷基苯磺酸鈉、聚氧乙烯硫酸鈉、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種或幾種。
所述步驟(2)加熱過程中采用機械攪拌,攪拌速度為300r/min~2000r/min,更優選的攪拌速度為500r/min~1200r/min。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上海新安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新創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上海新安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新創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2255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