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抗高溫的高承壓堵漏劑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711388.1 | 申請日: | 2020-07-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7613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28 |
| 發明(設計)人: | 嚴君鳳;蔣炳;吳金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9K8/03 | 分類號: | C09K8/03;C09K8/16;C09K8/46;C09K8/467 |
| 代理公司: | 成都君合集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28 | 代理人: | 尹玉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溫 高承壓 堵漏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抗高溫的高承壓堵漏劑,按質量份計算,由以下成分組成:石榴石顆粒:31.5份~42份;彈性石墨:6份~10份;玻璃纖維:4份~7.5份;陶瓷纖維:5份~8份;填塞劑:7份~11.5份;懸浮劑:4.5份~5份;填充劑:25份~31份。本發明旨在解決在260℃高溫條件下高承壓堵漏的技術難題,本發明制備的堵漏劑可以形成致密的堵漏層,從而實現耐高溫260℃、承壓10MPa的技術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鉆井堵漏材料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抗高溫的高承壓堵漏劑。
背景技術
在鉆井過程中,由于漏失不僅會耗費鉆探時間、造成鉆井液損失,同時有可能會造成卡鉆、井噴、井塌等一系列井下復雜情況的發生,嚴重影響鉆井速度和效率,甚至造成鉆孔報廢,給施工單位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漏失問題是鉆井工程中最常見的技術難題之一,始終是鉆探技術人員的研究內容。
對于鉆井漏失問題,多年來采用橋接堵漏技術較好的解決了井漏問題,由于橋接堵漏技術價格低廉、使用方便、施工安全,所以橋接堵漏技術占井漏處理方法的50%以上,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隨著科學鉆探、深海鉆探、新型清潔能源干熱巖鉆探的開展,鉆孔井底溫度都較高,有的甚至達到200℃多度。在堵漏技術方面,國內外40年來都進行了大量工作,一般均是對現場不同漏失量大小而采用不同堵漏方法。目前堵漏材料的適用溫度普遍在180℃以內。但原有的堵漏材料不能夠適合200℃多度高溫環境下使用,導致形成的封堵墻強度不夠,承壓能力較低,封堵層失效重新出現漏失或者使高壓差層段的承壓堵漏無法達到設計要求。我們針對深地鉆探、科學鉆探和干熱巖鉆探堵漏技術的需要,為了支撐深海鉆探項目的施工,如何解決高溫條件下高承壓堵漏的問題,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抗高溫的高承壓堵漏劑,旨在解決在260℃高溫條件下高承壓堵漏的技術難題,本發明制備的堵漏劑可以實現抗260℃高溫、承壓10MPa壓力。
為了解決深海鉆探、科學鉆探和干熱巖鉆探過程中,在260℃高溫條件下,高承壓堵漏技術難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耐高溫260℃、承壓10MPa的堵漏材料。
本發明主要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抗高溫的高承壓堵漏劑,按質量份計算,由以下成分組成:石榴石顆粒:31.5份~42份;彈性石墨:6份~10份;玻璃纖維:4份~7.5份;陶瓷纖維:5份~8份;填塞劑:7份~11.5份;懸浮劑:4.5份~5份;填充劑:25份~31份。本發明通過各材料組分的協同作用形成了致密的堵漏層,從而實現了抗260℃高溫、承壓10MPa壓力。
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進一步的,按質量份計算,由以下成分組成:石榴石顆粒:31.5份、彈性石墨:7.5份、玻璃纖維:5.5份、陶瓷纖維:8.5份、填塞劑:11.5份、懸浮劑:4.5份、填充劑:31份。
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進一步的,按質量份計算,由以下成分組成:石榴石顆粒:42份、彈性石墨:8份、玻璃纖維:6.5份、陶瓷纖維:5份、填塞劑:7.5份、懸浮劑:5份、填充劑:26份。
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進一步的,按質量份計算,由以下成分組成:41.5份、彈性石墨:10份、玻璃纖維:5.5份、陶瓷纖維:5份、填塞劑:7份、懸浮劑:5份、填充劑:26份。
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進一步的,所述石榴石由16目、20目、40目、60目粒徑的石榴石顆粒組成;所述彈性石墨由100目和20~40目的彈性石墨按重量比1:2組成。
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進一步的,所述石榴石由7目、8目、10目、20目、40目粒徑的石榴石顆粒組成,所述彈性石墨由10~20目和20~40目的彈性石墨按重量比1:2組成。
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進一步的,所述石榴石由4目、5目、7目、10目、16目粒徑的石榴石顆粒組成,所述彈性石墨由10~20目和20~40目的彈性石墨按重量比1:2組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未經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1138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