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抗應力開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及其制備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710793.1 | 申請日: | 2020-07-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49107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30 |
| 發明(設計)人: | 楊得權;張志偉;朱志文;董文天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雙象光學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33/12 | 分類號: | C08L33/12;C08L75/04;C08L23/06;C08L51/04;C08K13/04;C08K3/36;C08K5/11;C08K7/10;C08K5/103;C08K5/053;C08K5/541;C08K3/16 |
| 代理公司: | 蘇州國卓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331 | 代理人: | 黃少波 |
| 地址: | 215634 江蘇省蘇州***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應力 開裂 甲基丙烯酸 材料 及其 制備 系統 | ||
1.一種抗應力開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而成:
80~100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4~8份的改性劑、10~16份的聚氨基甲酸酯橡膠、16~18份的抗應力纖維、3~5份的耐磨劑、0.4~0.6份的偶聯劑、0.2~0.4份的交聯劑、10~20份的聚乙烯、1~3份的催化劑、4~6份的檸檬酸三乙酯和2~6份的增塑劑;
所述改性劑的成分為:丙三醇三甘油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組成的混合物,所述丙三醇三甘油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按照5:4:4的比例進行混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應力開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而成:80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4份的改性劑、10份的聚氨基甲酸酯橡膠、16份的抗應力纖維、3份的耐磨劑、0.4份的偶聯劑、0.2份的交聯劑、10份的聚乙烯、1份的催化劑、4份的檸檬酸三乙酯和2份的增塑劑。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應力開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而成:90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6份的改性劑、13份的聚氨基甲酸酯橡膠、17份的抗應力纖維、4份的耐磨劑、0.5份的偶聯劑、0.3份的交聯劑、15份的聚乙烯、2份的催化劑、5份的檸檬酸三乙酯和4份的增塑劑。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應力開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而成:100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8份的改性劑、16份的聚氨基甲酸酯橡膠、18份的抗應力纖維、5份的耐磨劑、0.6份的偶聯劑、0.4份的交聯劑、20份的聚乙烯、3份的催化劑、6份的檸檬酸三乙酯和6份的增塑劑。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應力開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度為1300~1400,所述聚氨基甲酸酯橡膠的聚合度為200~260,所述聚乙烯的聚合度為220~26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應力開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劑為三氯化鋁,所述交聯劑為對三羥甲基丙烷,所述偶聯劑為羧基硅烷偶聯劑,所述耐磨劑為二氧化硅,所述增塑劑為癸二酸二異辛酯。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應力開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應力纖維為納米玄武巖纖維。
8.一種抗應力開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制備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溫系統、超聲波振蕩系統、攪拌系統、電場系統和干燥系統。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抗應力開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制備系統,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制備系統制備抗應力開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取相應份數的原材料,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改性劑、偶聯劑和抗應力纖維利用超聲波振蕩系統處理8min,形成一級混合料;
S2,相上述步驟中的一級混合料加入相應份數的聚氨基甲酸酯橡膠、聚乙烯和交聯劑,利用超聲波振蕩系統處理4min,形成二級混合料;
S3,將上述步驟中的二級混合料取出,倒入攪拌系統內,并加入相應份數的耐磨劑、催化劑、檸檬酸三乙酯和增塑劑,通過攪拌系統進行攪拌混合,攪拌時間為1h,得到三級混合料;
S4,通過保溫系統對三級混合料進行保溫處理,保溫溫度為50~55℃,保溫時間為18h;
S5,將上述步驟中保溫后的混合料取出,置于電場系統中進行復合處理,電場強度為1~1.8kv/m,處理時間為30min;
S5,通過干燥系統對復合處理后的產物進行干燥處理,得到抗應力開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雙象光學材料有限公司,未經蘇州雙象光學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10793.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