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有機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機發光二極管和有機發光顯示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709110.0 | 申請日: | 2020-07-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00128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29 |
| 發明(設計)人: | 崔益朗;尹炅辰;申仁愛;柳美相 | 申請(專利權)人: | 樂金顯示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D401/14 | 分類號: | C07D401/14;C07D405/14;C07D409/14;C09K11/06;H10K50/11;H10K50/10;H10K50/12;H10K85/60;H10K59/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集佳律師事務所 16095 | 代理人: | 冷永華 |
| 地址: | 韓國***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有機化合物 包含 有機 發光二極管 發光 顯示裝置 | ||
本公開提供了下式的有機化合物及包含所述有機化合物的有機發光二極管和OLED裝置。
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要求于2019年7月23日在韓國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19-0088995號的權益,其通過引用整體并入本文。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有機化合物,更具體地,涉及具有高的三線態能量并且用于n型主體的有機化合物,以及包含該有機化合物的有機發光二極管和有機發光顯示(OLED)裝置。
背景技術
近來,對具有小的占用面積的平板顯示裝置的需求增加。在平板顯示裝置中,包括有機發光二極管并且可以被稱為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OLED裝置的技術迅速發展。
有機發光二極管通過如下來發光:將來自作為電子注入電極的陰極的電子和來自作為空穴注入電極的陽極的空穴注入有機發光層,使電子與空穴結合,產生激子,并使激子從激發態轉變為基態。柔性透明基板例如塑料基板可以用作形成有元件的基礎基板。此外,有機發光二極管可以在低于操作其他顯示裝置所需的電壓的電壓(例如,10V或更低)下操作,并且具有低功耗。此外,來自有機發光二極管的光具有優異的顏色純度。
有機發光層的發光材料層包含主體和摻雜劑。例如,諸如CBP的有機化合物可以廣泛地用作發光材料層的主體。
然而,在相關技術的有機發光二極管中,不能提供期望的壽命和發光效率。即,有機發光二極管和OLED裝置的壽命和發光效率存在限制。
發明內容
本公開涉及有機化合物、有機發光二極管和OLED裝置,其基本上消除了與相關常規技術的限制和缺點關聯的問題中的一個或更多個問題。
本公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并且將從描述中顯而易見,或者通過本公開的實踐而明顯。本公開的目的和其他優點通過本文以及附圖中描述的特征來實現并獲得。
為了實現根據本公開的實施方案的目的的這些和其他優點,如本文中所述,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是如下有機化合物:其中X、Y和Z各自獨立地選自氫和C1至C20烷基,并且X、Y和Z中的至少一者選自C1至C20烷基,以及其中D1和D2各自獨立地選自C10至C60雜芳基。
本公開的另一方面是有機發光二極管,其包括第一電極;面對第一電極的第二電極;以及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并包含以下有機化合物的第一發光材料層:其中X、Y和Z各自獨立地選自氫和C1至C20烷基,并且X、Y和Z中的至少一者選自C1至C20烷基,以及其中D1和D2各自獨立地選自C10至C60雜芳基。
本公開的另一方面是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包括:基板;設置在基板上或上方的有機發光二極管,所述有機發光二極管包括:第一電極、面對第一電極的第二電極、在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第一發光材料層;以及位于基板與有機發光二極管之間并連接至有機發光二極管的薄膜晶體管,其中第一發光材料層包含以下有機化合物:其中X、Y和Z各自獨立地選自氫和C1至C20烷基,并且X、Y和Z中的至少一者選自C1至C20烷基,并且其中D1和D2各自獨立地選自C10至C60雜芳基。
應理解,前述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詳細描述二者都是示例性和說明性的,并且旨在進一步解釋所要求保護的本公開。
附圖說明
包括附圖以提供對本公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附圖并入本說明書中且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附圖示出了本公開的實施方案,并且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說明本公開的原理。
圖1是本公開的OLED裝置的示意性電路圖。
圖2是本公開的OLED裝置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3是本公開的有機發光二極管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4A和圖4B分別是示出使用p型主體的有機發光二極管和本公開的有機發光二極管中的發光的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樂金顯示有限公司,未經樂金顯示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0911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