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應用微流控芯片產(chǎn)生微氣泡并促進水合物生成的實驗裝置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2010695704.0 | 申請日: | 2020-07-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3581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02 |
| 發(fā)明(設計)人: | 宋永臣;劉冬蕾;蔣蘭蘭;劉瑜;楊明軍;張毅;趙佳飛;王思佳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84 | 分類號: | G01N21/84;G01N35/00;B01L3/00 |
| 代理公司: | 大連星海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21208 | 代理人: | 楊翠翠;花向陽 |
| 地址: | 116024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應用 微流控 芯片 產(chǎn)生 氣泡 促進 水合物 生成 實驗 裝置 | ||
1.應用微流控芯片產(chǎn)生微氣泡并促進水合物生成的實驗裝置,該裝置采用氣瓶(1)經(jīng)過注氣ISCO泵(2)后,由進氣管(1a)連接至微流控芯片(12),去離子水瓶(4)經(jīng)過注液ISCO泵(3)、進液管(4a)后,分別由第一進液支管(4b)和第二進液支管(4d)連接至微流控芯片(12),微流控芯片(12)通過氣液出口管(8a)后,分別經(jīng)出氣管(8c)連接至氣體回收器(8),經(jīng)出液管(8d)連接至液體回收瓶(8e);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12)通過連接件(13)設置在密閉冷卻室(7)上,密閉冷卻室(7)連接冷卻循環(huán)泵(9);
所述微流控芯片(12)包括上刻蝕片(12a)和下載片(12b)兩層,上刻蝕片(12a)上設置第一進液口(12c)、第二進液口(12d)、進氣口(12e)、氣液出口(12q)和氣液混合區(qū)(12m),第一進液口(12c)經(jīng)過第一液體過濾結構(12f)、第一液體流道(12i)后,由氣液微流通道(12r)連通至氣液混合區(qū)(12m);第二進液口(12d)經(jīng)過第二液體過濾結構(12h)、第二液體流道(12k)后,由氣液微流通道(12r)連通至氣液混合區(qū)(12m);進氣口(12e)經(jīng)過氣體過濾結構(12g)、氣體流道(12j)后,由氣液微流通道(12r)連通至氣液混合區(qū)(12m);第一液體流道(12i)與第二液體流道(12k)對稱設置在氣體流道(12j)的兩側;氣液出口(12q)經(jīng)過出口過濾結構(12p)、出口流道(12n)連通至氣液混合區(qū)(12m);所述氣液微流道(12r)、氣液混合區(qū)(12m)及二者之間的微流道開口形成扁平式結構;所述連接件(13)用螺栓通過兩側的螺栓孔(13i)連接面板(13a)、墊板(13b)和底板(13c),微流控芯片(12)夾持在面板(13a)和底板(13c)中間,夾持微流控芯片(12)的連接件(13)設置在密閉冷卻室(7)內;面板(13a)與底板(13c)上設置觀察窗(13d),所述面板(13a)上還設置有第一進液連接孔(13e)、進氣連接孔(13f)、第二進液連接孔(13g)和氣液出口連接孔(13h);所述第一進液支管(4b)通過第一進液支管連接頭(4c)連接至第一進液口(12c),第二進液支管(4d)通過第二進液支管連接頭(4e)連接至第二進液口(12d),進氣管(1a)通過進氣管連接頭(1b)連接至進氣口(12e),氣液出口(12q)通過出口管連接頭(8b)連接氣液出口管(8a);所述觀察窗(13d)的上方還設置CCD相機(6),CCD相機(6)電連接至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10)。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用微流控芯片產(chǎn)生微氣泡并促進水合物生成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液微流通道(12r)的直徑小于100。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用微流控芯片產(chǎn)生微氣泡并促進水合物生成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通過所述氣液微流通道(12r)形成的微氣泡進入微流控芯片(12)中促進水合物的生成的氣液混合區(qū)(12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理工大學,未經(jīng)大連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95704.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