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彎頭吸泥機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695537.X | 申請日: | 2020-07-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9430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20 |
| 發明(設計)人: | 李軍堂;陳濤;羅兵;查道宏;姚森;張文斌;胡勇;毛偉琦;潘東發;胡杰;楊浩;宋宇亮;崔一兵;涂滿明;賈維君;舒海華;張耿;周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F5/28 | 分類號: | E02F5/28;E02F3/88;E02F3/90;E02F7/10;E02D27/18;E02D19/04 |
| 代理公司: | 武漢智權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邱云雷 |
| 地址: | 43005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彎頭 機構 | ||
1.一種彎頭吸泥機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吸泥管(1),所述吸泥管(1)包括吸泥直管(10)和吸泥彎管(11),所述吸泥彎管(11)呈S型,且其一端與所述吸泥直管(10)相連通,另一端用于吸泥;
平衡架(2),所述平衡架(2)組設于所述吸泥管(1)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彎頭吸泥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泥彎管(11)包括第一圓弧段(110)和第二圓弧段(111),所述第一圓弧段(110)兩端分別與所述吸泥直管(10)和第二圓弧段(111)相連通,所述第一圓弧段(110)和第二圓弧段(111)的圓心分別位于所述吸泥彎管(11)兩側。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彎頭吸泥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圓弧段(110)所在圓的半徑大于所述第二圓弧段(111)所在圓的半徑。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彎頭吸泥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圓弧段(110)為1/4圓弧段,所述第二圓弧段(111)為1/8圓弧段。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彎頭吸泥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圓弧段(111)遠離所述第一圓弧段(110)的端面與所述吸泥直管(10)的端面之間的夾角θ為15°~45°。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彎頭吸泥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架(2)包括一個水平底撐(20)和兩個斜撐(21);
其中一所述斜撐(21)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圓弧段(110)與吸泥直管(10)相連接處,以及所述第一圓弧段(110)與第二圓弧段(111)相連接處;
另一所述斜撐(21)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圓弧段(110)與吸泥直管(10)相連接處,以及所述水平底撐(20)的一端;
所述水平底撐(20)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圓弧段(110)與第二圓弧段(111)相連接處,所述水平底撐(20)上設有配重(4),所述配重(4)靠近所述水平底撐(20)與所述斜撐(21)相連接的一端;
以及,所述水平底撐(20)和兩個斜撐(21)共同形成三角形結構。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彎頭吸泥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泥彎管(11)內壁上還設有耐磨層。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彎頭吸泥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泥彎管(11)與所述吸泥直管(10)相連接處設有加強圈(3)。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彎頭吸泥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彎頭吸泥機構還包括支撐桿(5),所述支撐桿(5)頂端固定在所述吸泥直管(10)上,底端延伸至位于所述吸泥彎管(11)下方,并用于插接在污泥中。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彎頭吸泥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泥直管(10)遠離吸泥彎管(11)的一端設有法蘭(6),所述法蘭(6)上表面設置有一圈均勻分布的螺栓孔(60),所述法蘭(6)下表面設置有一圈均勻分布的加勁板(61),所述螺栓孔(60)和加勁板(61)在所述法蘭(6)上等間隔交錯分布設置,所述法蘭(6)在所述螺栓孔(60)的內圈還設置有一圈凹槽(6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95537.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用于鋼護筒定位的導向架
- 下一篇:掩模板、閃存存儲器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