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空調新風控制方法及空調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693086.6 | 申請日: | 2020-07-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9550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23 |
| 發明(設計)人: | 王鵬飛;梁勇超;陳寧 | 申請(專利權)人: | TCL空調器(中山)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F1/0011 | 分類號: | F24F1/0011;F24F1/0073;F24F11/61;F24F11/64;F24F11/72;F24F13/28;F24F110/65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勝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68 | 代理人: | 徐凱凱 |
| 地址: | 528427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空調 新風 控制 方法 空調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空調新風控制方法及空調器,所述方法通過在空調器內設置一個空氣檢測裝置,所述空調器的進風口處設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空調器執行新風循環的新風閥門,所述空調器的出風口處設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空調器執行室內循環送風的室內回風閥門,根據所述空氣檢測裝置,分別獲取所述空調器執行新風循環送風時和執行室內循環送風時的空氣質量值,并以此作為控制所述新風閥門和/或所述室內回風閥門的開合狀態的依據,從而實現僅需一個空氣檢測裝置即可檢測到室內空氣質量以及室外空氣質量,有效地簡化了設備系統,降低了新風空調的制造成本。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空調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空調新風控制方法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空調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為了減少室內外換氣帶來的熱量損失減少,空調室內一般較密閉,因而室內空氣質量比較差,如果不進行換氣,將會成為人們的健康威脅。而控制空氣質量比較自然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室外新鮮空氣對室內空氣進行置換或稀釋,也即吸入室外新風、排出室內臟氣。
因此在健康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新風空調系統開始走入市場,新風空調系統在對室內進行溫度調節的同時可實現室內外氣體交換,保持室內空氣新清。但是現有的新風空調需要兩個空氣檢測裝置(室內機和室外機都安裝空氣檢測裝置)才能完成自動新風,且設備系統復雜、成本較高。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改進。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有技術中的新風空調器,設備系統復雜、成本較高,需要兩個空氣檢測裝置才能完成自動新風,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空調新風控制方法及空調器,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新風空調器的設備系統復雜、成本較高,需要兩個空氣檢測裝置才能完成自動新風的問題。
本發明解決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空調新風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方法應用于空調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器內設置有一空氣檢測裝置,所述空調器的進風口處設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空調器執行新風循環送風的新風閥門,所述空調器的出風口處設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空調器執行室內循環送風的室內回風閥門,所述方法包括:
根據所述空氣檢測裝置,獲取所述空調器執行新風循環送風時的第一空氣質量值,所述第一空氣質量值用于反映從室外進入所述空調器的室外新風的空氣質量;
根據所述空氣檢測裝置,獲取所述空調器執行室內循環送風時的第二空氣質量值,所述第二空氣質量值用于反映從室內進入所述空調器的室內回風的空氣質量;
根據所述第一空氣質量值與所述第二空氣質量值,控制所述新風閥門和/或所述室內回風閥門的開合狀態,以實現所述空調器自動換新風。
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根據所述空氣檢測裝置,獲取所述空調器執行新風循環送風時的第一空氣質量值,包括:
當所述空調器開機后,控制所述新風閥門呈打開狀態,以使得所述空調器執行新風循環送風;
當所述空調器執行所述新風循環送風的時長滿足第一預設時長時,則通過所述空氣檢測裝置獲取所述第一空氣質量值;
將獲取到的所述第一空氣質量值存儲。
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根據所述空氣檢測裝置,獲取所述空調器執行室內循環送風時的第二空氣質量值,包括:
當所述空氣檢測裝置獲取第一空氣質量值后,控制所述新風閥門呈關閉狀態,并控制所述室內回風閥門呈打開狀態,以使得所述空調器執行所述室內循環送風;
當所述空調器執行所述室內循環送風的時長滿足第二預設時長時,通過所述空氣檢測裝置獲取第二空氣質量值;
將獲取到的所述第二空氣質量值存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TCL空調器(中山)有限公司,未經TCL空調器(中山)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9308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