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肝病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的中藥顆粒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640856.0 | 申請日: | 2020-07-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4363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11 |
| 發明(設計)人: | 劉江凱;梁浩衛;劉慧敏;張曉瑞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6 | 分類號: | A61K36/9066;A61K9/16;A61P31/04 |
| 代理公司: | 西安銘澤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崔瑞迎 |
| 地址: | 450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肝病 腸源性 內毒素 中藥 顆粒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肝病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的中藥顆粒及其制備方法。所述中藥顆粒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茵陳15?30份、黃芩10?20份、赤芍15?30份、紫草6?12份、金錢草15?30份、郁金8?15份、大黃5?15份。本發明的中藥顆粒配伍合理、精當,符合“君臣佐使”原則,符合肝病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病機,全方共奏解毒化瘀通腑之功效。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肝病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的中藥顆粒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的外層成分,其主要化學物質并對人體產生毒性作用的成分是脂多糖(LPS)。在急、慢性及重癥肝炎、肝硬化等患者中,由于胃腸屏障功能的減弱和/或肝臟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特別是肝枯否細胞的損傷,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往往合并有腸源性內毒素血癥(IETM),資料顯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35%-65%伴有IETM的發生,重癥肝炎患者IETM的出現率為70%-100%,肝硬化則達79%-92%,內毒素對肝臟可產生直接損傷,也可通過激活枯否細胞釋放多種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大量細胞因子與炎性遞質,使肝臟發生繼發性損傷,使肝細胞出現線粒體功能障礙、細胞能量代謝障礙、氧自由基損傷,促使肝病的重癥化與慢性化,最終導致肝衰竭。所以尋求干預或阻斷內毒素所致肝損害的最佳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控制/減輕肝損傷,防止其進一步惡化,是當今中西醫防治肝病研究中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臨床上針對內毒素血癥尚缺乏行之有效的藥物,臨床上針對內毒素的治療一般采取綜合措施,主要有保肝治療,使用抗生素進行腸道脫污染,微生態制劑糾正腸道菌群失調,胃腸動力藥物改善腸道內容物淤滯,腸內營養等保護腸道黏膜治療,免疫療法等,但臨床效果并不滿意。
中醫學中雖然沒有內毒素血癥的同義病名,但一般認為中醫學的“毒”與現代醫學的“內毒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相關性,內毒素是中醫熱毒之邪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肝病內毒素血癥相當于中醫“熱毒證”范疇,熱毒瘀互結、滯于腸腑是其基本病機,因此“清熱解毒、化瘀通腑”的治法理論上可有助于“熱毒”的清除。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肝病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的中藥顆粒及其制備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內毒素水平,減少TNF-a、IL-1、IL-6等炎性因子的釋放,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膽紅素,減輕肝損傷,有效防止身體各器官進一步損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肝病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的中藥顆粒,由以下質量分的原料制備而成:
茵陳15-30份、黃芩10-20份、赤芍15-30份、紫草6-12份、金錢草15-30份、郁金8-15份、大黃5-15份。
進一步的,所述中藥顆粒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按重量份稱取茵陳15-30份、黃芩10-20份、赤芍15-30份、紫草6-12份、金錢草15-30份、郁金8-15份、大黃5-15份,將各原料藥清洗、烘干;
S2、將烘干的各原料藥經超微粉碎,過200目篩,將制得的藥粉混合、攪拌均勻,制得混合中藥組合物;
S3、將中藥組合物加水煎煮,濃縮濾液得到浸膏;
S4、將浸膏與蔗糖、糊精按照1:3:1的質量比混合,攪拌均勻制成軟材、制粒、干燥,得中藥顆粒成品。
本發明中藥顆粒各種原料藥的藥理作用:
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用于黃疸尿少,濕溫暑濕,濕瘡瘙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未經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4085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