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強度、抗鹽型吸水膨脹彈性體及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638422.7 | 申請日: | 2020-07-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896969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1-07 |
| 發明(設計)人: | 張磊;李緒鋒;魏新芳;陳陽;王毅;高輝;張建國;馬明新;邵茹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中石化勝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勝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鉆井工藝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8L15/00 | 分類號: | C08L15/00;C08L29/04;C08L9/02;C08L75/04;C08K13/04;C08K3/30;C08K3/22;C08K5/09;C08K3/04;C08K7/26;C08K5/14;C08K3/06;C08L23/16 |
| 代理公司: | 東營雙橋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侯華頌 |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陽***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強度 抗鹽型 吸水 膨脹 彈性體 制備 方法 | ||
1.一種高強度、抗鹽型吸水膨脹彈性體,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數共混的組分:
(a)彈性體100~120份,
(b)吸水樹脂20~40份,
(c)非離子表面活性劑3~4份,
(d)橡膠交聯劑2~3份,
(e)硫酸鋇及氧化鋅5-7份,
(f)防老劑1.5-2.5份,
(g)硬脂酸1-2份,
(h)液體丁腈4-6份,
(i)增粘樹脂3-5份,
(j)噴霧黑炭黑及白炭黑8-12份,
(k)有機過氧化物1.5-2.5份,
(l)膨潤土10-15份,
(m)硫化劑0.8-1.5份,
(n)促進劑0.8-1.8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強度、抗鹽型的吸水膨脹彈性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體包括:氫化丁腈彈性體、丁腈彈性體、天然彈性體、乙丙彈性體、氯丁彈性體一種或者幾種;
所述吸水樹脂為抗鹽型聚乙烯醇系吸水樹脂;
所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多元醇酯聚氧乙烯醚、多元醇酯、脂肪酸聚乙二醇酯一種或者幾種;
所述橡膠交聯劑為三羥甲基丙烷三(3-吖丙啶基丙酸酯)或者為硫磺、氧化鋅、過氧化二異丙苯、氧化鎂一種或者兩種;
所述的防老劑為9,9-二甲基吖啶;
所述硬脂酸為十八烷酸;
所述液體丁腈為是由丁二烯、丙烯腈為主液體狀態的橡膠;
所述增粘樹脂為聚氨酯樹脂
所述有機過氧化物為過氧化二異丙苯;
所述膨潤土為有機膨潤土;
所述硫化劑為硫磺;
所述促進劑為過氧化苯甲酰。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強度、抗鹽性的吸水膨脹彈性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中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多元醇酯聚氧乙烯醚、多元醇酯、脂肪酸聚乙二醇酯的含端羥基和雙鍵的長鏈脂肪烴為C4~C16的脂肪烴。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強度、抗鹽性的吸水膨脹彈性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鹽型聚乙烯醇系吸水樹脂按照如下方法制備:
將丙烯酸酯單體、丙烯酸、多元醇混合均勻形成的全部物料轉移至反應裝置中,通氮氣排氧后進行氮氣保護,加熱到60~80℃,加入引發劑,進行反應10~20小時,加入交聯劑,然后升溫到120~140℃,加熱1~4小時,進行聚合反應,得到交聯后的樹脂。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強度、抗鹽性的吸水膨脹彈性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丙烯酸酯單體用量為70~90重量份;
所述丙烯酸用量為1~10重量份;
所述多元醇用量為1~10重量份;
所述引發劑為氧化劑和還原劑形成的氧化-還原引發劑體系,用量為0.6-1.2重量份;
所述交聯劑為丙烯酰胺和醋酸乙烯酯的一種或兩種,用量為1~10重量份。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強度、抗鹽性的吸水膨脹彈性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氧化劑為過氧化苯甲酰、過硫酸銨、過硫酸鉀或者異丙苯過氧化氫中的一種,用量為0.3~0.7重量份;
所述還原劑為N,N-二甲基苯胺、四乙烯五胺中的一種或者兩種復合,用量為0.3~0.5重量份。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強度、抗鹽性的吸水膨脹彈性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元醇為分子量為600~15000的聚乙二醇。
8.按照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高強度、抗鹽性的吸水膨脹彈性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彈性體在密煉機上薄通包輥后,依次加入吸水樹脂、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橡膠交聯劑、硫酸鋇及氧化鋅、防老劑、硬脂酸、液體丁腈、增粘樹脂、噴霧黑炭黑及白炭黑、有機過氧化物、膨潤土、硫化劑、促進劑,混煉均勻制得彈性體膠料;
將彈性體膠料在平板硫化機上于7-10MPa壓力,硫化溫度100℃~170℃,時間10分鐘~40分鐘,得到吸水膨脹彈性體組合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中石化勝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勝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鉆井工藝研究院,未經中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中石化勝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勝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鉆井工藝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38422.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