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氣流量可控制的抽真空及空氣壓縮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636286.8 | 申請日: | 2020-07-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5282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9 |
| 發明(設計)人: | 許志峰;蔣忠亮;曹玉武;郭雙鋒;袁寶慧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F04B37/14 | 分類號: | F04B37/14;F04B37/12;F04B49/06;F04B49/08;F04B39/00;F04B51/00;F04B39/06;F04B39/16;B23P15/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鄭建 |
| 地址: | 710065 陜西***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流量 控制 真空 空氣 壓縮 裝置 | ||
1.一種氣流量可控制的抽真空及空氣壓縮裝置,包括抽真空軟管(3),壓力表(5),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動力活塞(1),抽真空內腔(2),抽真空開關(4),排氣開關(6);
動力活塞(1)為第一圓柱體,動力活塞(1)的第一圓柱體為回轉體,動力活塞(1)的第一圓柱體下表面為第一下端圓平面,動力活塞(1)的第一圓柱體側面為第一外圓柱面,動力活塞(1)的第一圓柱體上表面為第一上端圓平面,動力活塞(1)的第一上端圓平面中心帶有第一圓柱形凸臺,動力活塞(1)的第一圓柱形凸臺的回轉體軸線與動力活塞(1)的第一圓柱體的回轉體軸線重合,動力活塞(1)的第一圓柱形凸臺側面帶有第一外螺紋;
動力活塞(1)的回轉體軸線與地面垂直;
抽真空內腔(2)為第二圓筒體,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圓筒體為回轉體,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圓筒體內側面為第二內圓柱面,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內圓柱面上端帶有第二上端內法蘭,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上端內法蘭的內側面帶有第二上端內螺紋,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上端內法蘭的下端面為第二上端向下同心圓環面,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內圓柱面下端帶有第二下端內法蘭,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內法蘭的上端面為第二下端向上同心圓環面,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內法蘭的下端面為第二下端向下同心圓環面,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內法蘭的內側面為第二下端內圓柱面,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內圓柱面下端帶有第二下端內螺紋,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內圓柱面中部帶有第二環形凹槽,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環形凹槽下表面左端帶有第二左端圓形通孔,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左端圓形通孔軸線與抽真空內腔(2)的回轉體軸線平行,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左端圓形通孔連通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環形凹槽和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下同心圓環面下部,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環形凹槽下表面右端帶有第二右端圓形通孔,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右端圓形通孔軸線與抽真空內腔(2)的回轉體軸線平行,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右端圓形通孔連通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環形凹槽和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下同心圓環面下部,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上同心圓環面右端邊沿帶有第二右端邊沿圓形通孔,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右端邊沿圓形通孔軸線與抽真空內腔(2)的回轉體軸線平行,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右端邊沿圓形通孔連通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上同心圓環面上部和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下同心圓環面下部,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右端邊沿圓形通孔內側面為第二右端內圓柱面,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右端內圓柱面下端帶有第二右端內螺紋;
抽真空內腔(2)的回轉體軸線與動力活塞(1)的回轉體軸線重合,動力活塞(1)的第一圓柱體位于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圓筒體內部,動力活塞(1)的第一上端圓平面位于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上端向下同心圓環面下端,動力活塞(1)的第一下端圓平面位于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上同心圓環面上端,動力活塞(1)的第一外螺紋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上端內螺紋配合,動力活塞(1)的第一外圓柱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內圓柱面滑動配合接觸;
抽真空軟管(3)為第三圓管,抽真空軟管(3)的第三圓管為回轉體;
抽真空軟管(3)位于抽真空內腔(2)下端,抽真空軟管(3)的第三圓管右端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左端圓形通孔連接,抽真空軟管(3)的第三圓管左端與需要改變氣體壓力的封閉空間連接;
抽真空開關(4)為第四圓柱體,抽真空開關(4)的第四圓柱體為回轉體,抽真空開關(4)的第四圓柱體的上表面為第四上端圓平面,抽真空開關(4)的第四圓柱體的側面為第四外圓柱面,抽真空開關(4)的第四外圓柱面下端帶有第四外螺紋;
抽真空開關(4)的回轉體軸線與動力活塞(1)的回轉體軸線重合,抽真空開關(4)的第四外圓柱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內圓柱面滑動配合接觸,抽真空開關(4)的第四外螺紋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內螺紋配合,抽真空開關(4)的第四上端圓平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上同心圓環面齊平;
壓力表(5)為檢測氣體壓力的壓力表,壓力表(5)的上端帶有第五外圓柱面,壓力表(5)的下端帶有第五表盤,壓力表(5)的第五表盤顯示所檢測氣體的壓力值;
壓力表(5)的第五外圓柱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右端圓形通孔連接,壓力表(5)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環形凹槽聯通,壓力表(5)檢測并顯示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環形凹槽中的氣體壓力值;
排氣開關(6)為第六圓柱體,排氣開關(6)的第六圓柱體為回轉體,排氣開關(6)的第六圓柱體的上表面為第六上端圓平面,排氣開關(6)的第六圓柱體的側面為第六外圓柱面,排氣開關(6)的第六外圓柱面下端帶有第六外螺紋;
排氣開關(6)的回轉體軸線與動力活塞(1)的回轉體軸線平行,排氣開關(6)的第六外圓柱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右端內圓柱面滑動配合接觸,排氣開關(6)的第六外螺紋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右端內螺紋配合,排氣開關(6)的第六上端圓平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上同心圓環面齊平;
動力活塞(1)的第一圓柱形凸臺直徑與動力活塞(1)的第一外圓柱面直徑之比為1:3~4;
動力活塞(1)的第一外圓柱面軸向長度與動力活塞(1)的第一外圓柱面直徑之比為1:5~6;
所述氣流量可控制的抽真空及空氣壓縮裝置的裝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將抽真空內腔(2)放置在水平臺上;
步驟2:將動力活塞(1)與抽真空內腔(2)裝配;
步驟3:將抽真空軟管(3)與抽真空內腔(2)裝配;
步驟4:將抽真空開關(4)與抽真空內腔(2)裝配;
步驟5:將壓力表(5)與抽真空內腔(2)裝配;
步驟6:將排氣開關(6)與抽真空內腔(2)裝配;
步驟7:當需要降低封閉空間的氣體壓力時:將抽真空開關(4)順時針旋轉并擰緊,直至抽真空開關(4)的第四上端圓平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上同心圓環面齊平;排氣開關(6)逆時針旋轉直至卸下;動力活塞(1)順時針旋轉至最下位置,直至動力活塞(1)的第一下端圓平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上同心圓環面接觸;再將排氣開關(6)順時針旋轉并擰緊,直至排氣開關(6)的第六上端圓平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上同心圓環面齊平;抽真空開關(4)逆時針旋轉并松開,直至抽真空開關(4)的第四上端圓平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環形凹槽下表面齊平;再將動力活塞(1)逆時針旋轉至最上位置,直至動力活塞(1)的第一上端圓平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上端向下同心圓環面接觸;至此,完成了一次對封閉空間的抽氣,使得封閉空間的氣體壓力降低;
步驟8:重復步驟7,逐漸對封閉空間進行抽氣,使得封閉空間的氣體壓力逐漸降低,每次步驟7完成后,等待3~5分鐘,再進行下一次步驟7,直至封閉空間氣體壓力達到預定值,封閉空間氣體壓力值為P,P的取值按如下公式:
P為封閉空間氣體壓力值,單位:Pa;V為封閉空間體積,單位:L;C為氣流量可控制的抽真空及空氣壓縮裝置內腔體積,單位:L;T為空氣氣體壓力值,單位:Pa;n為通過氣流量可控制的抽真空及空氣壓縮裝置對封閉空間抽氣次數;a為經驗系數,a的取值范圍為0.85~0.91;
步驟9:當需要增加封閉空間的氣體壓力時:將抽真空開關(4)順時針旋轉并擰緊,直至抽真空開關(4)的第四上端圓平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上同心圓環面齊平;排氣開關(6)逆時針旋轉直至卸下;將動力活塞(1)逆時針旋轉至最上位置,直至動力活塞(1)的第一上端圓平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上端向下同心圓環面接觸;再將排氣開關(6)順時針旋轉并擰緊,直至排氣開關(6)的第六上端圓平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上同心圓環面齊平;抽真空開關(4)逆時針旋轉并松開,直至抽真空開關(4)的第四上端圓平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環形凹槽下表面齊平;再將動力活塞(1)順時針旋轉至最下位置,直至動力活塞(1)的第一下端圓平面與抽真空內腔(2)的第二下端向上同心圓環面接觸;至此,完成了一次對封閉空間的加氣,使得封閉空間氣體壓力升高;
步驟10:重復步驟9,逐漸對封閉空間進行加氣,使得封閉空間的氣體壓力逐漸升高,每次步驟9完成后,等待3~5分鐘,再進行下一次步驟9,直至封閉空間氣體壓力達到預定值,封閉空間氣體壓力值為Q,Q的取值按如下公式:
Q為封閉空間氣體壓力值,單位:Pa;V為封閉空間體積,單位:L;C為氣流量可控制的抽真空及空氣壓縮裝置內腔體積,單位:L;m為通過氣流量可控制的抽真空及空氣壓縮裝置對封閉空間加氣次數;b為經驗系數,b的取值范圍為0.81~0.86。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未經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36286.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降壓式直流轉換電路結構
- 下一篇:一種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