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雙腔道型微導管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634843.2 | 申請日: | 2020-07-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5896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15 |
| 發明(設計)人: | 張永琪 | 申請(專利權)人: | 為泰醫療器械(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M25/09 | 分類號: | A61M25/09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 代理人: | 孫皓;林虹 |
| 地址: | 518122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金沙社***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腔道 導管 | ||
1.一種雙腔道型微導管,設有雙腔道管(2),雙腔道管(2)近端連接有操作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雙腔道管(2)設有大腔道(8)和小腔道(7),大腔道(8)內設置有內管(5),內管(5)與大腔道(8)形成滑動配合連接;所述內管(5)在不受外力作用時保持彎曲90~120°的弧度;所述操作機構設有向近端撤回雙腔道管(2)的機構和相對雙腔道管(2)向近端撤回時,保持內管(5)不動的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腔道型微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腔道(7)遠端長于大腔道(8)遠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腔道型微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5)設有三層,外層為高密度聚乙烯的外層管(10),中間層為鎳鈦金屬管(9),內層為聚四氟乙烯的薄層管(11);所述內管(5)的遠端部分為薄層管(11)與鎳鈦金屬管(9)組成;所述內管(5)的近端部分為薄層管(11)與外層管(10)組成;所述鎳鈦金屬管(9)近端與外層管(10)遠端搭接連接,構成內管(5)的中間部分;所述鎳鈦金屬管(9)管壁呈網狀,所述外層管(10)的遠端融熔在鎳鈦金屬管(9)外表面的空隙中,所述薄層管(11)的材料融熔在鎳鈦金屬管(9)內表面的縫隙中。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腔道型微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向近端撤回雙腔道管(2)的機構由大腔道(8)經單腔道管(3)至空心螺釘(14)連接構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腔道型微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對雙腔道管(2)向近端撤回時,保持內管(5)不動的機構由外層管(10)經套筒(16)至手柄(17)連接構成;所述外層管(10)伸進螺母(15)通孔和空心螺釘(14)孔內,形成滑動配合連接;所述空心螺釘(14)與螺母(15)形成螺紋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腔道型微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腔道(8)的近端連接單腔道管(3)的遠端,單腔道管(3)的近端連接空心螺釘(14)遠端。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腔道型微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15)近端的通孔套置在套筒(16)的遠端,采用卡扣將套筒(16)遠端固定連接在螺母(15)近端通孔內。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腔道型微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6)近端沿其外緣間隔設有2~4個沿圓周向的一圈凸起,所述手柄(17)開有通孔,通孔內間隔開有環形凹槽,套筒(16)近端伸進手柄(17)孔內時,其上的凸起嵌入凹槽中,形成可拆卸的固定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雙腔道型微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腔道(8)和小腔道(7)設置在橢圓形管內。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雙腔道型微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腔道(7)遠端連接有導管尖端(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為泰醫療器械(深圳)有限公司,未經為泰醫療器械(深圳)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34843.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