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安裝在循環流化床吸收塔的氣流擾動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633303.2 | 申請日: | 2020-07-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1504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29 |
| 發明(設計)人: | 陳榮;武峰;嚴社教;杜向前;傅仕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華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冶華天(安徽)節能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50 | 分類號: | B01D53/50;B01D53/96;B01D53/83 |
| 代理公司: | 馬鞍山市金橋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魯延生 |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馬鞍山市***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安裝 循環 流化床 吸收塔 氣流 擾動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安裝在循環流化床吸收塔的氣流擾動裝置,涉及煙氣脫硫技術領域。該氣流擾動裝置,包括吸收塔入口垂直段氣流擾動環,文丘里管氣流擾動環,吸收塔擴散段氣流擾動環,吸收塔直段氣流擾動環。該安裝在循環流化床吸收塔的氣流擾動裝置通過在吸收塔的關鍵部位設置特殊設計的擾動環來加速和聚集氣流,破壞邊界層流,增強氣流湍動,從而提高煙氣和脫硫劑的傳熱傳質效果,提高脫硫效率。采用安裝氣流擾動環的循環流化床吸收塔具有床層穩定性好,物料消耗低,脫硫效率高等特點。特別是相對于普通吸收塔(處理的煙氣入口SO2濃度小于1500mg/Nm3),采用氣流擾動環的吸收塔煙氣入口SO2濃度在3000mg/Nm3以下時能穩定實現超低排放(SO2排放濃度≤35mg/Nm3)。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煙氣脫硫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安裝在循環流化床吸收塔的氣流擾動裝置。
背景技術
鋼廠燒結球團煙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直接排放到大氣中后,SO2和NOx會參與和加劇光化學污染、酸沉降污染,嚴重影響空氣環境質量,從而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等造成重大危害,并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SO2的減排是燒結球團煙氣治理的重點。
隨著國家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的持續進行,循環流化床煙氣脫硫技術以其工藝流程簡單,脫硫效率高,投資少,運行費用低,適應性好,不產生二次污染等特點在燒結球團煙氣治理中獲得廣泛應用,普通的循環流化床吸收塔入口煙氣SO2濃度小于1500mg/Nm3時,出口能穩定達到超低排放(SO2濃度小于35mg/Nm3)。但是燒結球團煙氣量變化大、煙氣溫度低、煙氣中SO2濃度高(最高可達2800mg/Nm3),采用普通循環流化床吸收塔不能保證煙氣穩定達標排放。因此能處理高硫煙氣的循環流化床吸收塔的研究與開發被提上日程。
現有專利號為CN03125294.X的發明公開了一種變異結構的干法煙氣脫硫反應塔。
該發明雖然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在使用時依然存在以下等問題需要解決:
該發明采用多個變異結構的脫硫塔子段構成,每個脫硫塔子段的出口截面形狀與進口截面形狀不同,此種形式的吸收塔容易導致進口氣流偏離,破壞流場分布,氣固混合不充分,增加塌床的風險,并且變異結構系統復雜,制作和安裝難度大,投資成本增加。
于是,本申請人秉持多年該相關行業豐富的設計開發及實際制作的經驗,針對現有的結構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種安裝在循環流化床吸收塔的氣流擾動裝置,以期達到更具有更加實用價值性的目的。
發明內容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安裝在循環流化床吸收塔的氣流擾動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采用多個變異結構的脫硫塔,進口氣流偏離,流場分布破壞,氣固混合不充分,容易塌床,系統結構復雜,制作和安裝難度大,投資成本增加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安裝在循環流化床吸收塔的氣流擾動裝置,包括吸收塔、吸收塔直段、吸收塔直段擾動環、吸收塔擴散段、擴散段擾動環、文丘里擾動環、吸收塔文丘里、吸收塔入口垂直段、入口垂直段擾動環和吸收塔出口段,所述吸收塔直段的內壁上設置有吸收塔直段擾動環,所述吸收塔擴散段的內壁上設置有擴散段擾動環,所述吸收塔文丘里位置的內壁上設置有文丘里擾動環,所述吸收塔入口垂直段的內壁上設置有入口垂直段擾動環。
優選的,所述入口垂直段擾動環、擴散段擾動環和文丘里擾動環的擾動環斷面呈三角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華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冶華天(安徽)節能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冶華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冶華天(安徽)節能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3330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