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感測導管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630773.3 | 申請日: | 2020-07-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69145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05 |
| 發明(設計)人: | C·K·奧;J·庫馬爾 | 申請(專利權)人: | 貝克頓·迪金森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M25/14 | 分類號: | A61M25/14;A61M5/158 |
| 代理公司: | 中國貿促會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高文靜 |
| 地址: | 美國新***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導管 | ||
本公開涉及感測導管。一種導管系統,可包括導管腔、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以及與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連通的傳感器。傳感器可以被配置為檢測以下中的至少一個:血管內的大量血液和藥物從血管到血管附近的軟組織中的外滲。其它導管系統可以包括導管腔和耦合到導管腔的感測芯片。感測芯片可以被配置為檢測以下中的至少一個:血管內的大量血液和藥物從血管到血管附近的軟組織中的外滲。
背景技術
導管通常用于各種輸注治療。例如,導管可以用于將流體,例如生理鹽水溶液、各種藥物和全胃腸外營養物輸注到患者中。導管也可用于從患者抽取血液。
一種常見類型的導管是針上外周靜脈內導管(“PIVC”)。顧名思義,針上PIVC可以安裝在具有尖銳遠側末端的引導器針上。PIVC和引導器針可以組裝,使得引導器針的遠側末端延伸超過PIVC的遠側末端,針的斜面背離患者的皮膚。PIVC和引導器針通常以小角度穿過皮膚插入患者的血管,例如患者的動脈、靜脈或任何其它脈管系統。
為了驗證引導器針和/或PIVC在血管內的正確放置,臨床醫生通常將要注意在PIVC內發生的血液“閃回”。當血液在引導器針的外表面和PIVC的內表面之間向近端流動時,發生血液閃回,PIVC可以是透明的。因此,臨床醫生可以觀察血液并確認引導器針在脈管系統內的放置。一旦確認了針的放置,臨床醫生可暫時阻塞靜脈中的流動并移除引導器針,將PIVC留在適當位置以用于將來的抽血和/或流體輸注。
然而,由于血管周圍的軟組織內的毛細血管血液,血液閃回方法也可能導致假陽性。在引導器針和/或PIVC已經正確地放置在血管內之前,該毛細血管血液可能給臨床醫生提供錯誤的信號。
此外,一旦PIVC已被放置在血管內且藥物經由PIVC輸送到血管,則可能發生藥物從血管向往到血管附近的軟組織中的外滲。傳感器可以附著到靠近導管插入部位的患者皮膚,以監視患者的藥物外滲事件。然而,這種檢測方法僅在大量藥物已經從導管/血管泄漏出來并遷移到患者皮膚附近之后才起作用。此外,放置在患者皮膚上的傳感器是對患者的附加附件(和成本),其必須被周期性地移除和重新附接(例如,當患者需要去衛生間時)。
本文要求保護的主題不限于解決如上所述的任何缺點或僅在諸如上述環境中操作的實施例。相反,僅提供該背景以示出其中可以實踐本文描述的一些實現方式的一個示例技術領域。
發明內容
本公開一般涉及血管接入裝置以及相關系統和方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管系統可包括導管,該導管可包括具有近端、遠端、內腔表面和外腔表面的導管腔。導管還可以包括耦合到導管腔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藥物傳感器也可以與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電連通。導管腔的遠端可以插入到患者的血管中,使得:(1)所述第一電極和所述第二電極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在所述患者的鄰近所述血管的軟組織內;(2)所述第一電極和所述第二電極經由所述第一電極和所述第二電極之間的所述患者的所述軟組織彼此電連通;以及(3)藥物傳感器通過感測與患者的軟組織相關聯的阻抗來檢測是否發生了藥物從血管到患者的軟組織中的外滲。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管系統可以包括被配置成將藥物傳感器電耦合到第一電極的第一附接特征件和被配置成將藥物傳感器電耦合到第二電極的第二附接特征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可以包括沉積在導管的外腔表面上的導電材料,并且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可以沿著導管的外腔表面彼此間隔開。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可以包括放置在沿著導管腔形成的第一通道內的導電材料,第二電極可以包括放置在沿著導管腔形成的第二通道內的導電材料,并且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可以沿著外腔表面彼此間隔開。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可以包括開放通道,并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遠側部分可以包括電絕緣蓋,該電絕緣蓋被配置為當導管腔的遠端插入患者的血管中時電隔離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的駐留在患者的血管內的部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貝克頓·迪金森公司,未經貝克頓·迪金森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3077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