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蠟印皂洗劑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625923.1 | 申請日: | 2020-07-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3302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02 |
| 發明(設計)人: | 陳玉珍;黃尚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德美精細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1D1/831 | 分類號: | C11D1/831;C11D3/04;C11D3/06;C11D3/08;C11D3/10;C11D3/20;C11D3/37;C11D3/60;D06P5/08;D06P5/04;D06P5/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恒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94 | 代理人: | 張綺麗 |
| 地址: | 528305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皂洗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蠟印皂洗劑,各組份的重量份數如下: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8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鈉4—12份;硅酸鈉20—80份;碳酸鈉5—30份;檸檬酸鈉4—20份;葡萄糖酸鈉2—15份;碳酸氫鈉0.1—0.6份;三聚磷酸鈉0.1—1份;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鈉鹽1.0—10.0;硫酸鈉0.1—1份。本發明的蠟印皂洗劑能有效清洗浮色,防止白底沾色,皂洗前后布面色差小。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蠟防印花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蠟印皂洗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蠟防印花是傳統民間工藝之一,是一種以蠟為防染材料進行防染的傳統手工印染技術,它是基于人們對服飾美化的需要,在人類文明進步到一定程度后產生,是在多種染織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的。蠟印中使用的蠟劑作為防染劑,有蠟的地方不能上染,染料只能在未印蠟處及裂紋處染色。古代用的染料主要是靛藍,來源于藍草,在植物中的靛藍以β-吲哚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經發酵還原成水溶性的隱色體,再用草木灰等堿性物質使之成為鉀鹽或納鹽等可溶性隱色體,進行室溫染色,染后晾曬,經空氣氧化,使染色纖維中形成不溶性的靛藍而著色。而現代,為了保證蠟染印花織物的花紋獨特、色澤濃艷,一般選擇低溫型移染深色的染料,比如冰染染料、X型活性染料。蠟印工藝分為四個工序,即燒蠟、畫蠟、染色和脫蠟,每一個步驟處理不好,都可能造成印花不完美。而蠟防印花布要求的特點布的正面與反面花色完全相同,尤其是主色兩面顏色的鮮艷度完全相同;蠟紋精細、自然、色濃、清晰,布的兩面造型對稱;色彩濃艷,花型粗獷,顏色輪廓光潔、清晰,器布的兩面風格效果一致;在布的兩邊有一定距離(1cm)的印花布邊,上面印有標志或商標圖案,在門幅保持一致的基礎上,邊距保持一致。蠟印印花布要求高,但是棉蠟印印花布在染色后皂洗會出現浮色洗不凈、沾白底、洗后前后色差大的情況,因此,蠟印后皂洗防沾工藝對印染織物的牢度和品質有重要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蠟印皂洗劑及其制備方法,解決棉蠟印印花布在染色后皂洗出現浮色洗不凈、沾白底、洗后色差大的問題,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蠟印皂洗劑,各組份的重量份數如下: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8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鈉4—12份;硅酸鈉20—80份;碳酸鈉5—30份;檸檬酸鈉4—20份;葡萄糖酸鈉2—15份;碳酸氫鈉0.1—0.6份;三聚磷酸鈉0.1—1份;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鈉鹽1.0—10.0;硫酸鈉0.1—1份。
上述蠟印皂洗劑的制備方法是:將各組分計量加入三維混料釜,攪拌均勻后制得蠟印皂洗劑。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蠟印防粘皂洗劑要滿足蠟防印花布雙面風格效果一致、有一定的白色布邊設計、保證白邊不能沾色的需求,并解決棉蠟印印花布在染色后皂洗出現浮色洗不凈、沾白底、洗后色差大的問題,本發明的蠟印皂洗劑能有效清洗浮色,防止白底沾色,皂洗前后布面色差小。布料在皂洗后印花色澤變化小、浮色不染底,蠟印布色澤飽滿濃艷,富有立體感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本發明的蠟印皂洗劑,按以下重量份數制備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8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鈉4—12份;硅酸鈉20—80份;碳酸鈉5—30份;檸檬酸鈉4—20份;葡萄糖酸鈉2—15份;碳酸氫鈉0.1—0.6份;三聚磷酸鈉0.1—1份;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鈉鹽1.0—10.0;硫酸鈉0.1—1份。
制備方法將以上各組分計量加入后,攪拌均勻后制得蠟印皂洗劑。
實施例1
(1)按照重量份數,按比例加入異構十醇醚5份,硅酸鈉40份,碳酸鈉25份,檸檬酸鈉15份,葡萄糖酸鈉10份,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4份,三聚磷酸鈉0.5份,硫酸鈉0.2份,碳酸氫鈉0.3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德美精細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廣東德美精細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2592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