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自摻氣三元水躍消力池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625320.1 | 申請日: | 2020-07-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0957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2-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瑞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巖土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B8/06 | 分類號: | E02B8/06;E02B8/00;E02B9/06 |
| 代理公司: | 貴陽中新專利商標事務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余江 |
| 地址: | 550081 貴***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三元 水躍消力池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摻氣三元水躍消力池,該消力池在泄槽與消力池連接位置設置了反弧貼角、反弧跌坎,并在消力池首部邊墻兩側設置通氣豎井,消力池中部設置分流墩及中隔墻,在消力池邊墻及中隔墻的中部及尾部設置側向貼角,并在消力池底板中部及尾部布置消力坎,這樣使常規消力池的二元水躍轉變為三元水躍,可以增強水躍內部水體的強烈摩擦混摻作用,提高消力池的消能功率,縮短了常規消力池的長度及深度,減少消力池工程量、降低工程投資,通氣豎井的設置可以對消力池底部進行自主摻氣,在高速水流紊動作用下,迫使大量空氣摻入水流中,形成氣、水兩相摻混的現象,保證水體的摻氣濃度,避免消力池底板及邊壁發生空蝕破壞,保證結構的安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自摻氣三元水躍消力池,屬于水利水電工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水利水電工程工程中,對于高速下泄水流,為減輕對壩后天然河道的沖刷,保證大壩主體的安全,主要采用三種消能方式對下泄水流進行消能:挑流消能、底流消能、面流消能。當下泄水流消能區地形條件受限、河岸河床抗沖蝕能力較差,下游水位較淺、水位變幅較大時,下泄水流的消能方式多采用底流消能方式。底流消能是指在下泄水流出口處設消力池,水流由急流過渡為緩流時發生局部突變,促使水流在限定范圍內產生水躍,通過水流的內部摩擦,摻氣和撞擊消耗能量。
水躍消能具有流態穩定,消能效果較好,對地質條件和尾水變幅適應性強,尾水波動小,維修費用省等優點。常規消力池采用反弧段或者跌坎與泄槽連接,消力池末端常設置尾坎,使水流在消力池內形成二元水躍消能,水躍區的水流可以分為兩部分:上部不斷翻騰旋滾,因摻入空氣而呈白色;下部是主流,是流速急劇變化的區域。這兩部分的交界面上流速梯度很大,紊動混摻強烈,液體質點不斷地穿越交界面進行交換,由于水躍內部水體的強烈摩擦混摻而消耗大量機械能。但采用常規消力池結構時,為形成完整二元水躍,消力池池長往往較長,池深也較深,導致土石方開挖量和混凝土澆筑量較大,增加了工程投資。另外,泄槽內下泄水流至消力池首部時流速最大,常規認為當下泄流速大于35m/s時,容易導致消力池底板及邊壁發生空蝕破壞,危及結構的安全,而常規消力池往往沒有專門的摻氣減蝕措施。因此,如何在有限的長度內有效保證水躍的發生,并增強水躍內部水體的強烈摩擦混摻作用以提高消力池的消能功率,是減少消力池工程量、降低工程投資的關鍵,同時需對消力池設置專門的摻氣設施以保證結構的安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摻氣三元水躍消力池,以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自摻氣三元水躍消力池,包括消力池邊墻及消力池底板,所述消力池邊墻及消力池底板分別與上游泄槽的邊墻及底板相接,消力池中部設置分流墩及中隔墻;分流墩上表面采用斜向半圓形設計,分流墩厚度及高度自上游向下游漸變,與中隔墻銜接,在泄槽與消力池連接位置底板設置反弧跌坎,在消力池首端的消力池兩側邊墻上設置反弧貼角,消力池首部兩側邊墻處設置通氣豎井,通氣豎井緊挨著反弧跌坎位置,并在通氣豎井底部設置進氣孔,消力池底板中部及尾部布置消力坎,消力池邊墻及中隔墻的中部及尾部設置側向貼角。
進一步的,所述反弧跌坎的圓弧半徑為R1,R1=4h~10h,h為校核洪水位閘門全開時反弧最低處的水深。
進一步的,所述反弧跌坎與泄槽底板相切;反弧跌坎與消力池底板存在一定的高差H1,H1在0.1H~0.3H之間,H為已知的消力池邊墻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反弧跌坎表面為圓弧曲線,圓弧半徑為R1,R1在1H~2.5H之間,并形成向上的角度α,α角度在10°與30°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反弧貼角表面為圓弧曲線,圓弧半徑為R2,R2在0.3H~0.6H之間,并形成向內的角度β,β角度宜在10°與25°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反弧貼角尾部寬度為B2,B2在0.15B1~0.3B1之間,B1為中隔墻至消力池邊墻的寬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巖土工程有限公司,未經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巖土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2532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輸電線路故障定位方法、裝置及系統
- 下一篇:一種基于視覺反饋的多功能送料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