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622004.9 | 申請日: | 2020-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2156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15 |
| 發明(設計)人: | 朱木鋒;譚顯峰;魏子亮;謝理巍;徐小信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西省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試驗檢測中心 |
| 主分類號: | G01M99/00 | 分類號: | G01M99/00 |
| 代理公司: | 南昌金軒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 代理人: | 牛永山 |
| 地址: | 3300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橋梁 承載 能力 檢測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裝置,屬于橋梁檢測技術領域,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裝置包括:施載車,配置為在橋梁的上表面移動以及配置為對橋梁施加載荷,施載車具有用于容納配重滾柱的載物容納腔、與載物容納腔相連通的滾柱進口和滾柱出口;儲重分配車,其包括:儲重車部,配置為遠離于施載車預設距離設置;滾柱輸出部,設置于儲重車部上,配置為將儲重車部上的配重滾柱輸送至滾柱進口;滾柱輸入部,設置于儲重車部上,配置為在施載車對上一橋梁待測部位施加載荷結束后將載物容納腔中的配重滾柱回收至儲重車部。本發明公開的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裝置,可有效提高橋梁承載能力檢測精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橋梁檢測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橋梁的承載能力對于駕駛的安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橋梁的使用時間越長,橋梁發生彎曲、開裂的情況就越多。橋梁承載能力檢測是維護橋梁工程穩定性與安全性的基礎保障。因此在對橋梁進行檢測評估時需要對其承載能力進行檢測,而對橋梁承載能力進行檢測時通常需要進行加載測試,即對橋梁施加載荷,測量待測點的位移量。
發明人在實現本發明實施例的過程中,發現背景技術中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現有情況中,通常直接將固定重量的車體開至橋梁上的各待測部位依次進行加載,但在車體行進過程中橋梁沿車體行進路徑均被碾壓施載,導致各待測部位測量誤差較大。且在對橋梁進行加載測試時,需改變載荷大小而進行檢測,通常需對橋梁待測部位逐漸加大載荷,載荷的逐漸加大主要依靠通過對放置于橋梁上的載體增加配重物的方式,但增加配重物時,需要車體或人工將配重物送至載體一旁而逐漸增加至載體上,導致載體在對橋梁待測部位進行逐漸加載的過程中,該待測部位的周邊也受到輸送配重物的車體或人體重量的影響,從而導致測試結果不夠精準,嚴重影響對橋梁承載力的檢測評估結果。并且在對上一橋梁待測部位測試完成而需對下一橋梁待測部位進行測試時,承載有較大載荷的載體直接在橋梁上移動至下一橋梁待測部位,橋梁沿車體行進路徑均被碾壓施載而發生形變,導致各待測部位測量誤差較大,到達下一橋梁待測部位后卸載并再次進行加載測試,且在卸載時需人工逐一卸載,效率低下。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通過提供一種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對橋梁各待測部位進行承載能力檢測時誤差較大的技術問題,實現了對橋梁待測部位進行逐漸加載時,橋梁待測部位周邊不受輸送配重物的車體或人體的影響,可有效減小誤差,且可實現快速卸載,載體可空載移動,使得對各橋梁待測部位進行依次檢測時相互之間不受影響,有效減小誤差,提高檢測精度。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裝置,所述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裝置包括:施載車,配置為在橋梁的上表面移動以及配置為對橋梁施加載荷,所述施載車具有用于容納配重滾柱的載物容納腔、與所述載物容納腔相連通的滾柱進口和滾柱出口;儲重分配車,其包括:儲重車部,配置為遠離于所述施載車預設距離設置,以不影響被所述施載車施加載荷的橋梁待測部位;滾柱輸出部,設置于所述儲重車部上,所述滾柱輸出部的輸出一端越過所述預設距離延伸至所述滾柱進口處,配置為將所述儲重車部上的配重滾柱輸送至所述滾柱進口,以使所述施載車增重而對橋梁待測部位施加載荷;滾柱輸入部,設置于所述儲重車部上,所述滾柱輸入部的輸入一端越過所述預設距離延伸至所述滾柱出口處,配置為在所述施載車對上一橋梁待測部位施加載荷結束后將所述載物容納腔中的配重滾柱回收至所述儲重車部,以使所述施載車空載移動至下一橋梁待測部位。
本申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或優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西省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試驗檢測中心,未經江西省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試驗檢測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22004.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