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株降解多環芳烴的固氮彎曲菌及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619449.1 | 申請日: | 2020-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4849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13 |
| 發明(設計)人: | 黃玉屏;張宏宏;王黎明;張曉昀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大學;湖北環境修復與治理技術研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N1/20 | 分類號: | C12N1/20;A62D3/02;C12R1/01;A62D101/26;A62D101/20 |
| 代理公司: | 武漢科皓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石超群 |
| 地址: | 430072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降解 芳烴 固氮 彎曲 應用 | ||
本發明屬于微生物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株降解多環芳烴的固氮彎曲菌及應用,所述固氮彎曲菌的命名為固氮彎曲菌(Azoarcus sp.)CE3,所述固氮彎曲菌保藏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編號為CCTCC M 2020003。本發明的固氮彎曲菌(Azoarcus sp.)CE3的降解性能穩定、多環芳烴耐受濃度高、降解底物范圍廣泛,不僅能降解四環的熒蒽和芘,也能降解低環的菲和萘,還能降解高環的苯并[3,4]芘、苯并[a]蒽、苯并[b]熒蒽、二苯并[a,h]蒽等底物,因此固氮彎曲菌(Azoarcus sp.)CE3可用于多種多環芳烴的降解。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微生物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株降解多環芳烴的固氮彎曲菌及應用。
背景技術
固氮彎曲菌(Azoarcus)屬于細菌界(Bacteria)、變形桿菌門(Proteobacteria)、B-變形菌綱(Betaproteobacteria)、紅環菌目(Rhodocyclales)、紅環菌科(Rhodocyclaceae)。固氮彎曲菌是革蘭氏陰性菌,氧化酶陽性,胞內含有聚-b-羥基丁酸酯顆粒,細胞呈直的或略微彎曲的桿狀,DNA分子中G+C的含量為62%~68%。固氮彎曲菌可分為兩大類群,第一類群是能夠促進植物體生長的內生細菌,包括Azoarcus communisSWub3、Azoarcus indigens VB32和Azoarcus sp.BH72等,這些菌通過固氮作用向宿主植物供應氮源促進植物的生長,第二類群是存在于石油污染的土壤和水體中能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細菌,包括Azoarcus evansii KB740、Azoarcus tolulyticus Tol-4和Azoarcustoluclasticus MF63等。但也有研究表明,有的固氮彎曲菌既能通過降解芳香族化合物獨立生存,也能在植物體內生存,例如Azoarcus sp.CIB。因此,固氮彎曲菌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
熒蒽是由四個苯環構成的多環芳烴,分子結構與二苯并二惡英、二苯并呋喃和二苯并噻吩相似,呈黃綠色針狀結晶,是環境中含量最豐富的高分子量多環芳烴。芘是一種具有對稱結構的四環多環芳烴,呈無色晶體狀固體。熒蒽和芘作為高分子量多環芳烴,由于其高熱力學穩定性、低水溶性和低生物可利用性,因而長期分布在各種復雜的環境中而不易被降解。因此,它們通常被作為高分子量多環芳烴的模式分子來研究高分子量多環芳烴的降解機制及毒理學性質。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株降解多環芳烴的固氮彎曲菌,降解性能穩定、多環芳烴耐受濃度高、降解底物范圍廣泛。
本發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株降解多環芳烴的固氮彎曲菌的應用。
本發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株降解多環芳烴的固氮彎曲菌的應用的方法,對人體健康和公共環境不會造成任何危害,對實驗條件要求較低,成本也相對較低。
本發明實現目的之一所采用的方案是:一株降解多環芳烴的固氮彎曲菌,所述固氮彎曲菌的命名為固氮彎曲菌(Azoarcus sp.)CE3,所述固氮彎曲菌保藏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編號為CCTCC M 2020003。
本發明實現目的之二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種所述的降解多環芳烴的固氮彎曲菌的應用,將所述固氮彎曲菌應用于降解多環芳烴,所述多環芳烴為熒蒽、芘、苯并[3,4]芘、苯并[a]蒽、苯并[b]熒蒽、二苯并[a,h]蒽、菲和萘中的至少一種。
本發明實現目的之三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種所述的降解多環芳烴的固氮彎曲菌的應用的方法,以所述的固氮彎曲菌為出發菌,在液體無機鹽培養基中加入所述多環芳烴作為唯一碳源,培養3-7天以達到降解所述多環芳烴的目的。
優選地,所述的培養的條件為:培養溫度為25-40℃,振蕩培養轉速為100-250rpm,培養時間為3-7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大學;湖北環境修復與治理技術研究有限公司,未經武漢大學;湖北環境修復與治理技術研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1944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