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識別車輛充放電模式的方法、車載充電機及車輛和介質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617234.6 | 申請日: | 2020-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858995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31 |
| 發明(設計)人: | 陳彥宇;房偉嘉;程東;薛鵬輝;陳明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L53/16 | 分類號: | B60L53/16;B60L53/20;B60L53/65;B60L53/66;H02J7/02;H02J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景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742 | 代理人: | 賈玉姣 |
| 地址: | 518118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識別 車輛 放電 模式 方法 車載 充電機 介質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識別車輛充放電模式的方法、車載充電機及車輛和介質,所述識別車輛充放電模式的方法,所述車輛包括車載交流充電插座,所述車載交流充電插座包括接地端子和充電連接確認端子,所述方法包括:獲取充電/放電連接過程中所述充電連接確認端子與所述接地端子之間的電阻值;根據所述充電連接確認端子與所述接地端子之間的電阻值確定充放電模式,其中,所述充放電模式包括交流模式和直流模式。該方法,對于具有車載交流充電插座的車輛,可以識別車輛充放電模式,為車輛進行直流或交流充放電控制提供參考。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輛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識別車輛充放電模式的方法、一種非臨時性計算機存儲介質以及一種車載充電機和車輛。
背景技術
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設施行業蓬勃發展,隨著補貼逐漸傾向充電運營設施企業,公共充電場站將再次騰飛。現有的混動車輛中均只支持交流充電口,只能通過交流插孔、交流充電場站等方式給車輛充電,但是,交流充電存在充電功率較小、充電速度較慢的弊端。與此同時,各地政府和社會資源大力發展公共充電,但是交流充電站的收益率低,運營商建設意愿逐漸降低,運營商更傾向于建造直流充電站,這導致混動車輛無法享受公共充電場站的發展紅利,形成了充電難的困境,造成混動車輛“充電慢,充電難”,嚴重影響用戶的用車體驗。
相關技術中,通過在車輛的側圍增加直流充電口,以“交流充電口+直流充電口”的方式,滿足車輛對兩種充電方式的選用。但是此方案成本較高,需要修改車身模具及造型,而且僅可實施于新開發的車型,無法應用于已出廠的車輛。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識別車輛充放電模式的方法,該方法,對于具有車載交流充電插座的車輛,可以識別車輛充放電模式,為車輛進行直流或交流充放電控制提供參考。
本發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出一種非臨時性計算機存儲介質。
本發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出一種車載充電機。
本發明的目的之四在于提出一種車輛。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第一方面實施例的識別車輛充放電模式的方法,所述車輛包括車載交流充電插座,所述車載交流充電插座包括接地端子和充電連接確認端子,所述方法包括:獲取充電/放電連接過程中所述充電連接確認端子與所述接地端子之間的電阻值;根據所述充電連接確認端子與所述接地端子之間的電阻值確定充放電模式,其中,所述充放電模式包括交流模式和直流模式。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識別車輛充放電模式的方法,基于車載交流充電插座設置接地端子和充電連接確認端子,既可以與交流充電設備連接,實現交流充電功能,又可以與直轉交充電轉接頭相配合,實現直流充電功能,且無需修改車身模具及造型,減少成本,以及,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法在對車輛進行充電時,通過獲取充放電連接過程中充電連接確認端子與接地端子之間的電阻值,進而根據該電阻值判斷充放電模式,即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法,基于車輛具有車載交流充電插座的同一充電口可實現交流或直流充放電,通過充電連接過程中充電連接確認端子與接地端子之間不同的電阻值匹配不同的充放電模式,使車輛在充放電連接時可以根據檢測的電阻值判斷是交流模式或是直流模式,從而實現車輛識別充放電模式的功能,便于車輛進行充放電功能的匹配,為車輛進行直流或交流充放電控制提供參考。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所述充電連接確認端子與所述接地端子之間的電阻值確定充放電模式,包括:將所述充電連接確認端子與所述接地端子之間的電阻值與充放電模式標準電阻值進行匹配,其中,所述充放電模式標準電阻值包括直流充放電標準電阻值和交流充放電標準電阻值;所述充電連接確認端子與所述接地端子之間的電阻值落入所述直流充放電標準電阻值允許范圍,確定為直流模式;所述充電連接確認端子與所述接地端子之間的電阻值落入所述交流充放電標準電阻值允許范圍,確定為交流模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1723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