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動力電池包冷卻結構及動力電池包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614422.3 | 申請日: | 2020-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87174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31 |
| 發明(設計)人: | 向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10/613 | 分類號: | 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551;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8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聯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葉思 |
| 地址: | 201800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動力電池 冷卻 結構 | ||
本發明涉及散熱技術領域,提供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結構及動力電池包,動力電池包冷卻結構,包括液冷組件和散熱組件,液冷組件包括相適配的液冷板殼體及液冷板蓋板;散熱組件為設于液冷板蓋板上的散熱片組,散熱片組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散熱子片,各散熱子片與液冷板蓋板為一體化組件。本申請的動力電池包冷卻結構,將散熱組件的各散熱子片與液冷組件的液冷蓋板一體化成型,提高二者的接觸面積,使得液冷組件的工作產熱可直接傳輸至各散熱子片上,再由各散熱子片與外界空氣進行熱交換。這樣,整個散熱過程無需使用導熱膠,熱量直接在各散熱子片和液冷蓋板之間傳導,散熱效率更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散熱技術領域,尤其提供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結構以及具有該動力電池包冷卻結構的動力電池包。
背景技術
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續航要求越來越高,隨之而來是對動力電池包更高的能量密度的需求,然而動力電池包能量密度越高,電池熱耗就越大,如果電池在工作時候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散除,最終會在電池內形成熱積累,從而電池的工作溫度越來越高。長時間處于高溫工作下的電池,一方面會影響電池性能造成容量衰減,另外一方面會造成電池鼓包最終發生熱失控,導致動力電池包起火。
基于此,越來越多的電池廠商通過冷卻結構解決動力電池包散熱問題。通常地,冷卻結構包括液冷板以及散熱結構,散熱結構通過導熱膠與液冷板的液冷板殼體相連接,以達到熱量傳遞的需要。然而,通過導熱膠的連接方式,其熱量傳導效率較低,無法適用于長時間處于高溫工作下的電池。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提供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結構,旨在解決現有的動力電池包散熱效率低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結構,包括液冷組件和散熱組件,
液冷組件包括相適配的液冷板殼體及液冷板蓋板;
散熱組件為設于液冷板蓋板上的散熱片組,散熱片組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散熱子片,各散熱子片與液冷板蓋板為一體化組件。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的動力電池包冷卻結構,將散熱組件的各散熱子片與液冷組件的液冷蓋板一體化成型,提高二者的接觸面積,使得液冷組件的工作產熱可直接傳輸至各散熱子片上,再由各散熱子片與外界空氣進行熱交換。這樣,整個散熱過程無需使用導熱膠,熱量直接在各散熱子片和液冷蓋板之間傳導,散熱效率更高。
在一個實施例中,液冷板殼體與液冷板蓋板相扣合形成以供冷卻液體流動的腔體,液冷板蓋板上設有進液口和出液口。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冷卻液體通過進液口進入腔體,與貼附在液冷板殼體上的電池模組進行熱交換,然后再由出液口流出。
在一個實施例中,液冷板殼體內設有流道筋以及擾流結構,流道筋用于限定液流流動的路徑,擾流結構用于改善液流流動情況。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利用流道筋限定冷卻液的流動路徑,延長冷卻液在腔體的停留時間,以及利用擾流結構改善液流流動的方向或速度,增加冷卻液與腔體的內壁的接觸面積,增強換熱效果,提高熱傳遞效率。
在一個實施例中,流道筋為平行設置的兩個及兩個以上,以使冷卻液形成折流式流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具體地,將各流道筋平行設置在液冷板殼體,使得冷卻液形成折流式流程,延長冷卻液在腔體的停留時間。
在一個實施例中,擾流結構包括在每一折流流道內以陣列結構設置的擾流子組,擾流子組包括沿垂直于流道筋方向依次間隔布設的若干擾流柱,擾流柱的延伸方向與流道筋呈夾角a。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冷卻液在流經擾流結構的各擾流子組時,在擾流子組的各擾流柱處發生渦街,從而破壞壁面邊界層的形成,并且,增加了冷卻液與腔體的內壁的接觸面積,增強換熱效果,提高熱傳遞效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1442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